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已完成對下屆美聯儲主席候選人的首輪面試,新美聯儲主席的角逐已經進入「決賽圈」。那麼,市場會如何進行「美聯儲換帥」交易呢?
相較最初提交的11人名單,貝森特在經過一輪面試後已將候選人名單縮減至5人,分別是現任美聯儲理事沃勒、鮑曼,前任美聯儲理事沃什,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哈賽特和貝萊德全球固收高管里德。五位候選人均在貨幣立場上持鴿派立場,對未來降息表現出積極態度。
特朗普對新任美聯儲主席的要求可以簡單概括為兩個字——忠誠。特朗普希望提名的候選人能夠落地其低利率的訴求,「不會選擇不願意降息的候選人」。這從特朗普對現任主席鮑威爾一直不按其意願降息的頻繁批判,以及新任美聯儲理事米蘭在降息上的激進做法中都可見一斑。
但有趣的是,在「是否聽命於特朗普」這一問題上,五位候選人都在公開場合選擇維護美聯儲獨立性,政治色彩最重,也是博彩網站上提名預期最高的哈賽特更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美聯儲貨幣政策應該100%獨立,不受任何政治因素的干擾,包括特朗普總統本人。」
為什麼候選人都在公開發言中維護美聯儲獨立性?流程上,在特朗普提名最終候選人後,參議院的銀行、住房與城市事務委員會將會對提名人進行初審,通過後參議院將舉行聽證會,質詢候選人,最後再由全體參議員投票通過提名。由於《聯邦儲備法》等現有法規在制度層面上要求保障美聯儲的高度獨立性,因此若候選人在現階段便表現出對總統這一行政權力的過度「依附」,則很可能在參議院質詢環節中被認定為「不稱職」,主席提名因而被否決。
既然候選人的獨立性言論對未來並不構成強制約束,那麼這是否意味着其當前對降息的支持態度也同樣對當選後的政策立場不具有約束力?答案顯然是肯定的。美聯儲主席候選人在就任後能否在貨幣政策上與自己保持一致,對特朗普而言也是需要關注的重點。
事實上,特朗普對鮑威爾的不滿便源自於其就任前後的言行不一:在2017年11月被提名美聯儲主席之前,鮑威爾作為「溫和的共和黨中間派」,在貨幣政策上主張漸進加息,在不破壞經濟復甦的前提下緩慢恢復利率正常化。但在2018年2月正式就任美聯儲新主席後,鮑威爾在貨幣政策上卻迅速轉鷹,年內累計加息四次。鮑威爾還在2018年12月的議息會議上堅持繼續加息與縮表,表示政策正在「自動駕駛狀態下進行」,被市場視作對經濟放緩和流動性風險的漠視,直接導致了當年美股的「聖誕崩盤」。
而在首任任期內將股市表現視作政績的特朗普對此十分不滿,聲稱任命鮑威爾為美聯儲主席是一個錯誤。因此,為確保候選人在正式就任後仍能聽命自己,特朗普需要尋找既能讓他信任,又在政治上對其握有一定制衡手段的人選。例如,若特朗普握有候選人的「政治把柄」,則其可以通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在候選人就任後對其形成政治壓力,以避免其轉換政策立場。
結合上述分析,特朗普最有可能選擇誰作為新任美聯儲主席呢?從背景上來看,哈賽特在特朗普首任任期內便作為顧問參與減稅法案(TCJA)和「美國製造」等政策理念的設計,其對特朗普經濟理念的熟悉和認可程度使得其相較其他候選人更具優勢,而其在本屆政府中依舊擔任重要經濟政策制定的職務也從側面反映了特朗普對其本人在政治層面上的信賴。
此外,哈賽特作為候選人中唯一在政府任職的「白宮系」代表,也被認為在政治上更易協調財政與貨幣政策,能夠與特朗普合作良好並執行其「降息」理念。因此結合現有信息判斷,筆者認為哈賽特目前是最有力的美聯儲主席競爭者。
最終名單下月出爐
從時間線上看,貝森特表示將對上述五位候選人進行第二輪面試,預計將在感恩節(11月27日)後提交一份再次篩選的名單給特朗普本人。而特朗普將在親自面試「最終名單」中的候選人後,在年底前做出最終決定,正式提名候選人。因此在市場策略上,12月美聯儲主席候選人最終名單出爐和特朗普確定最終人選將是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屆時市場或將開始交易新美聯儲主席的就任預期。
筆者認為,特朗普提名的新任美聯儲主席將在其降息訴求下落地超經濟所需、泰勒規則(Taylor Rule)所指引的降息力度,這樣更寬鬆的貨幣政策將讓美國經濟從軟着陸走向擴張。對市場而言,更低的美元利率將壓低短期美債利率,但更差的美元信用將推高長端美債期限溢價,最終導致長債利率高位震盪。而更低的美元利率,更差的美元信用將給美元施加更多貶值壓力,並助力黃金繼續創新高。最後,重回擴張的美國經濟將拉動經濟總需求,推高美股與美銅等大宗商品。
(作者為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