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對於本港中小上市公司,「科技自立」將可帶來重構增長曲線的戰略窗口。
「十五五」規劃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指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對香港而言,「科技自立」意味着從金融中心向「科技+資本」雙核心功能轉型;對中小上市公司而言,則意味着在人工智能(AI)、綠色轉型、數字經濟與資本創新的浪潮中,迎來重構增長曲線的戰略窗口。
當前,香港共有約26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近八成市值低於50億港元。長期存在「估值低、流動性弱、融資難」等頑疾。但這也代表着巨大的結構性反彈潛力——在「新質生產力」引領和政策紅利釋放的雙重驅動下,中小上市公司正處在由「被動生存」走向「主動轉型」的臨界點。
未來五年,「併購+轉型+科技升級」的系統性機會,將成為中小企業破局的核心路徑。誰能率先完成AI化重塑、產業升級與資本路徑創新,誰就能率先實現估值躍升與價值重估。
企業轉型分三步走
「十五五」規劃提出的六條確定性主線——新質生產力、強大國內市場、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開放、新型城鎮化、全面綠色轉型,為香港中小上市公司提供了七個轉型方向:
1)以AI驅動產業升級。中央政府強調「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AI正成為生產力重塑的核心引擎。中小上市公司應通過「AI+製造」「AI+環保」「AI+服務」實現輕資產化轉型,如AI智慧水務、AI設備運維、AI醫療檢測等新模式。
2)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為香港企業提供更寬廣的成長空間。中小企業應主動對接內地標準體系與供應鏈認證,進入政府採購與重點產業鏈,借助制度兼容實現產業落地。
3)推動消費科技與民生創新。政策鼓勵發展「服務消費、數字消費、新型消費」。香港可憑品牌與制度優勢,推動養老、教育、文化、康養、家政等領域的科技化升級,開闢「消費科技」新藍海。
4)推動併購重組制度創新。「併購重組」被寫入「建議」重點章節。中小上市公司應利用港股制度靈活優勢,結合內地「併購六條」精神,積極開展跨境產業整合與價值並表。
5)深化高水平開放與國際對接。未來中國將推進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DEPA(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高標準經貿規則銜接。香港可發揮規則接口與資本通道優勢,率先布局跨境數據流通、綠色金融等制度創新領域。
6)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十五五」時期地下管網改造投資規模將超5萬億元人民幣。香港環保、建築設備、水處理企業可通過PPP(公私合營)、EPC(工程總承包)及併購方式參與內地城市更新,實現業績增長與資本回報。
7)擁抱綠色金融與零碳經濟。國家將實施《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香港應推動綠色認證、ESG績效披露與碳資產證券化,利用綠色債券、碳中和ETF等金融工具拓寬融資渠道。
未來五年,中小上市公司的核心任務,是從「守勢經營」走向「主動轉型」。這場轉型,既是產業變革的必答題,也是價值重估的起跑線。可分為「三步走」:
第一步:產業AI化——從傳統企業到智能企業。AI不再是「工具」,而是「基礎設施」。中小上市公司必須把AI視為戰略資產,推動企業經營全面數字化、智能化。戰略重構:確立AI優先戰略,建立「企業AI中台」,整合業務、財務、客戶與供應鏈數據。場景落地:在生產、風控、客服、投研等場景引入AI自動化,提高效率與透明度。智能協同:與行業夥伴共建AI算法與模型共享生態,形成「AI共訓、資源共通」的跨企業智能網絡。
第二步:併購重組——從單一增長到結構性躍遷。併購是中小上市公司實現規模化和創新能力提升的高效路徑。橫向整合:收購同業優質資產,擴大市場份額。縱向融合:併購上游核心技術企業或下游服務平台,打通價值鏈。跨境併購:利用香港國際金融通道,收購內地優質項目或海外科技資產,形成國際布局。
第三步:綠色轉型——從ESG(環境、社會及管治)披露到業績驅動。綠色化已成為企業估值新變量。綠色製造:對標內地節能環保標準,推動設備更新與能耗監控。綠色金融:發行綠色債券、SLB(可持續發展掛鈎債券)、綠色ETF,獲取低成本資金。綠色治理:建立AI碳排放監測系統,發布綠色績效報告,以可驗證數據吸引ESG基金投資。
七項改革政策建議
要讓中小上市公司真正活起來,制度改革必須「鬆綁放活」。未來應從以下七方面完善:
其一,完善併購重組制度。放寬對中小企業產業併購的限制,鼓勵上市公司通過併購整合實現轉型升級。建議在政策層面降低跨行業併購的審批門檻,放鬆對反向收購、借殼上市的限制,以及豁免《上市規則》中過嚴的「五項財務測試」等規定。同時,優化併購融資支持,對上市公司收購本地科創企業給予適當的稅收減免和融資便利。政府可牽頭設立「創新併購基金」,採用「母基金+子基金」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共同參與,專門投向中小上市公司的併購交易,解決併購資金不足的問題。
其二,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借鑒內地科創板、新三板以及境外NASDAQ等經驗,重塑香港資本市場的層次結構,為不同發展階段和規模的企業提供相適配的融資平台。具體而言,在改革優化現有創業板的基礎上,探索設立「香港成長板」和場外市場,降低掛牌門檻、實行分層管理並引入做市商機制,提升市場包容性和流動性。同時,推動深港科技資本通道建設,允許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企業雙重上市或交叉上市,打通與大灣區乃至國際市場的對接渠道。
其三,推動再工業化與科研成果轉化。將資本市場改革與香港「再工業化」戰略緊密結合,通過金融賦能加快實體產業升級和科研落地。香港再工業化的重點是發展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如半導體、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等,同時可設立產學研投融資對接專項,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高校科研成果轉化項目,打通「實驗室到產業」的鏈條。監管層可引導交易所推出科技產業主題指數及相關衍生品,提升市場對本地科企的關注度和信心。
其四,放寬知識產權及無形資產融資。改革傳統以有形資產抵押為主的融資模式,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知識產權和其他無形資產的認可度,解決科創企業「缺抵押、難貸款」的難題。具體可考慮設立政府擔保或再保險機制,支持銀行發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發展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允許企業將專利、版權等未來收益打包上市融資。
同時,在上市制度上探索將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技術成果等納入評價,使無形資產豐富的企業也有機會通過資本市場融資。
其五,設立專項發展基金與信用擔保機制。建議由財政司牽頭,設立「中小上市公司發展專項基金」,支持AI化轉型、綠色升級、國際化開拓;同時建立「政策性信用擔保+集合債」新工具,降低融資門檻。
其六,推進綠色金融與碳資產市場化。呼籲建立港版「碳資產交易與綠色披露標準體系」,推動中小企業通過碳資產確權與交易實現收益,形成綠色發展激勵機制。
其七,推動政策協同與落地考核。要求各部門落實特首施政報告中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政策,建立政策績效考核機制,確保措施落地見效。
結語
「十五五」是中國經濟從「規模經濟」走向「智能經濟」的轉折點,也是香港資本市場從「金融中心」走向「科技+資本樞紐」的關鍵五年。香港中小上市公司未來要敢於轉型、善於創新、勇於整合,從產業中尋找科技力,從科技中釋放資本力,從資本中培育持續力。
科技自立是發展的底色,智能轉型是企業的方向。只要敢於重構、善於融合、勇於創新,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完全有能力在「十五五」新格局中,書寫屬於自己的騰飛篇章。
(作者為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