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一方之言/港發揮綠色金融優勢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方 璇

時間:2025-10-27 05:02:32來源:大公报

  10月23日,二十屆四中全會於北京閉幕。會議明確強調「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為香港發揮綠色金融優勢、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重要戰略契機。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扎實的綠色金融基礎正是國家實現綠色轉型所需的關鍵資源。圍繞戰略定位,香港的核心角色,在於搭建內地與全球綠色資本、標準與技術的雙向橋樑,未來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全球綠色資本配置中心。憑藉自由開放的市場與成熟金融體系,引導國際ESG(環境、社會及管治)資金、主權基金、綠色債券等,精準投向內地關鍵綠色項目。

  二是綠色金融標準銜接器。推動內地綠色標準與國際標準(如歐盟《可持續金融信息披露條例》)對接互認,降低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綠色市場的門檻。

  三是綠色科技與產業融合平台。發揮香港科研與國際化優勢,吸引全球綠色科技企業,並協助內地先進綠色技術透過香港走向世界。

  從五個戰略維度着力

  關於具體路徑與重點方向,香港可從以下五個戰略維度着力:

  首先,做大做強綠色金融市場,為國家項目「輸血造勢」。具體措施包括:(1)擴大綠色債券規模與多樣性。在支持內地發行主體方面,協助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特別是大灣區城市)與優質企業在港發行綠色債券、藍色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鈎債券等。廣東省、海南省、深圳市已經成功在香港發行離岸綠色、藍色債券。在特區政府示範方面,擴大政府綠色債券計劃,將資金運用於北部都會區、大灣區及跨境綠色項目,形成帶動效應。

  (2)發展多元化綠色金融產品,推動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與碳金融衍生品等創新。例如鼓勵銀行為跨境綠色項目提供低息貸款,開發專屬綠色保險產品。捉住早前金管局(監管離岸市場)、證監會(監管中介機構)與發改委(審批境內發債額度)三方罕見同頻發聲「助推」跨境資金流動的戰略升維。迎合剛公布的財政部將於11月3日當周在香港發行規模不超過40億美元主權債券的步伐。

  其次,建構權威綠色認證與標準體系,為國家信譽「保駕護航」。具體措施包括:(1)打造區域綠色認證中心。依託香港國際化的專業服務業(會計、法律、評級),發展獲國際認可的綠色項目認證與評估機構。(2)推動標準互認。與內地相關部門(如人民銀行、發改委)合作,探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統一綠色金融標準」,逐步與國際標準接軌,使「香港認證」成為高品質綠色項目標誌。

  第三,聚焦重點區域與領域,實現「精準滴灌」。具體措施包括:(1)深度參與大灣區綠色建設,將大灣區作為綠色金融合作試驗田,重點支持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與廢棄物處理等項目。(2)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在「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方面,運用香港在項目融資與風險管理的經驗,為沿線國家綠色基建項目提供金融與法律支持,助力建設「綠色絲綢之路」。在支持內地產業轉型方面,引導資金投入傳統產業節能改造與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

  第四,促進綠色科技與金融融合,為國家創新「點燃引擎」。具體措施包括:(1)建立綠色科技風投生態,吸引全球頂尖風險投資與私募股權基金落戶香港,投資於內地與全球綠色科技初創企業,並舉辦國際綠色科技博覽與投融資對接活動。(2)發揮「北部都會區」綠色引擎作用,將北部都會區定位為「綠色科技與金融產業集聚區」,吸引全球研發機構與企業進駐,形成「科技─金融─產業」良性循環。

  第五,強化能力建設與人才培育,為國家戰略「儲備人才」。具體措施包括:(1)搭建知識共享平台,與內地智庫、高校及研究機構合作開展聯合研究,落地北部都會區大學城,為特區政府與企業提供政策建議。(2)培育專業人才,加強香港高校綠色金融、ESG管理與可持續發展課程,同時為內地從業員提供培訓,培養兼具金融與環保知識的複合型國際人才。

  打造共贏之路 港大有可為

  香港融入國家綠色轉型大局,不僅是資金提供,更是系統性、多層次、高價值的戰略貢獻。透過扮演「資本的橋樑」、「標準的基石」、「科技的催化劑」與「人才的搖籃」,香港既能為「美麗中國」藍圖貢獻關鍵力量,亦能在此過程中:(1)鞏固並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2)開拓金融業新增長點;(3)推動本地經濟結構優化與社會可持續發展;(4)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

  這是一條服務國家與成就香港的共贏之路,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作者為香港中國企業協會財會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