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十五五」規劃有望圍繞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未來產業前瞻性布局三個維度進行部署。
萬眾矚目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拉開帷幕。此次會議將圍繞「十五五」規劃編製議題展開深入研討,不僅要為下一個五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經濟發展方向定調,對於資本市場後續的走勢和演繹同樣具有指引效果。那麼,哪些領域會成為「十五五」規劃的重點關注對象呢?本文將對此進行梳理。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已被明確列為「十五五」規劃綱要的核心內容,並且成為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的核心任務。
新質生產力: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
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層面,「十五五」規劃或將着力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創新生態。
在基礎研究領域,創新資源配置機制將向「競爭性投入與穩定性支持相結合」模式轉型,通過體制機制改革破除傳統科研體系的制度性障礙。針對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或將建立分級分類攻關機制,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戰略性前沿領域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同步推進科研成果評價體系改革,推動評價導向從論文數量向創新價值轉變。
在產業升級應用層面,「十五五」規劃有望圍繞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未來產業前瞻性布局三個維度進行全方位部署。傳統產業領域,有關部門將大力推動智能製造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加速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新興產業領域,將以人工智能產業化應用為核心,重點探索醫療健康、智能製造等場景的落地路徑;未來產業領域,將聚焦量子計算、未來能源等戰略前沿領域,構建「技術監測預警→創新孵化培育→應用場景驗證」的全周期培育體系。
提振內需:從「政策刺激」到「體系支撐」
近年來,有效需求不足已成為掣肘中國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隨着海外各方面形勢不確定性的增加,客觀上需要中國在提振內需方面進一步發力。預計「十五五」規劃將繼續着力推動擴大內需戰略,並從短期政策工具向中長期制度性安排轉型,構建起「投資→收入→消費」協同提升的動態循環體系。
擴大有效投資層面,「十五五」規劃或將從多個方面發力:其一,優化投資結構,將「投資於物」與「投資於人」緊密結合,重點投向新型基礎設施、城市更新、生態環保等領域,並更加注重投資效益;其二,創新投融資機制,深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應用,強化資本市場對投融資活動的協調服務功能,破除民間投資准入障礙。
提振消費方面,「十五五」規劃可能會採取「雙管齊下」思路:生產側,將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生活性服務業提質增效,有序取消養老託育等民生領域不合理限制,積極培育新型消費業態;收入側,則是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
改革深化:破解體制機制障礙
根據官方安排,「十五五」規劃期與二十屆三中全會所部署的300餘項改革任務的落實期存在四年重疊時段。在此期間,「十五五」規劃將會與改革時間表進行深度銜接,聚焦重點領域,推出具有突破性的舉措,通過制度創新,釋放發展活力。
要素市場化改革方面,「十五五」規劃將繼續向縱深推進。土地要素領域,深化「三塊地」(承包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改革,完善跨省域補充耕地機制;勞動力要素方面,將進一步破除戶籍壁壘,構建與人口區域布局演變相適應的政策體系;資本要素層面,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優化政府引導基金運作模式,培育長期耐心資本;數據要素領域,加快確權定價試點工作,建立跨區域交易流通機制。
財稅金融改革方面,「十五五」規劃或將聚焦於效能提升。在財政體制方面,將進一步優化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的機制,完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稅收制度領域,推進消費稅、房產稅等改革,強化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金融領域,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逆周期調節機制,充實宏觀政策工具箱,加強預期管理,以有效應對外部衝擊。
在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方面,「十五五」規劃將更加突出協同高效。包括打通教育、科技、人才發展過程中的堵點與卡點,建立科教融會、產教融合機制,強化高校與企業的創新協同等。
民生呵護:回應群眾關切的精準施策
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劇、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失衡等現實挑戰,「十五五」規劃明確將「建設民生大國」列為重要的發展目標。具體將從以下維度實施戰略布局:
首先,優化「一老一小」服務體系,健全全生命周期保障網絡。在養老服務領域,以構建普惠性服務供給體系為導向,重點推進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標準化建設,深化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創新;積極培育銀髮經濟新業態,加快適老化產品產業集群培育。在嬰幼兒照護方面,將通過進一步擴大普惠託育服務供給、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有效降低家庭的養育成本。
其次,深化醫療教育領域改革,推動優質資源均衡配置。在醫療衞生領域方面,「十五五」規劃或將持續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完善分級診療制度,深化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改革,切實降低群眾醫藥負擔。同步加強公共衞生體系建設,全面提升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在教育領域方面,則以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導向,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重點加強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加快前沿學科建設,構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有機銜接的現代教育體系。
最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夯實共同富裕制度基礎。「十五五」期間,政策層面將有望通過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擴大社會保險覆蓋範圍,健全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機制,深化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改革。同時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階段性考核機制,推動教育、醫療等優質資源向農村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傾斜,着力縮小城鄉、區域間公共服務差距。
開放合作:重塑內外聯動發展格局
在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下,「十五五」規劃將堅定不移堅持擴大對外開放,推動開放從「邊境開放」向「制度型開放」升級,構建多元穩定、互利共贏的開放合作新體系。
其一,對外開放的領域和層次將不斷拓展提升。在「引進來」方面,「十五五」規劃或將加強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進一步擴大市場准入範圍,特別是加大服務業領域的開放力度,着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而在「走出去」方面,將支持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提升中國在全球創新資源配置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其二,制度型開放將成為對外開放的核心方向。「十五五」期間,中國將會更加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知識產權保護、競爭政策、數據跨境流動等關鍵領域深化改革創新,推動中國規則、規制、管理、標準與國際通行標準全面接軌。持續擴大區域自貿協定網絡,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深化與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合作機制,積極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其三,國內國際雙循環將更加暢通高效。通過擴大優質商品和服務進口,滿足國內消費升級需求;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大力發展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依託中國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吸引全球產業鏈高端要素集聚,同時鼓勵企業通過海外布局拓展國際市場空間,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新發展格局。
綠色轉型:從目標引領到實踐落地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十五五」規劃或將把綠色轉型從發展理念進一步轉化為具體實踐,繼而構建「政策→技術→市場」的協同推進體系,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統一。
政策支持體系有望迎來進一步完善和細化。例如,自然資源部門將重點圍繞國土空間優化布局和戰略性礦產資源保障,深入研究稀土、鋰礦等關鍵資源的供給保障策略,同時會大力推進生態修復工程和荒漠化綜合治理。
技術創新將為綠色發展提供核心支撐。「十五五」規劃將集中力量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傳統高耗能產業將通過技術改造降低碳排放強度,新興綠色產業將加快實現規模化發展,形成「減碳技術創新+綠色產業發展」的雙輪驅動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在資源利用環節,將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在產業發展層面,培育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推動企業間物料循環利用和能源梯級利用。
(作者為星圖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