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淵謀遠略/中國芯企出海 做好四項部署\袁 淵

時間:2025-10-17 05:02:14來源:大公报

  圖:美國試圖聯合盟友構建對華技術封鎖網絡,將半導體技術作為戰略遏制工具。圖為員工在荷蘭半導體公司Nexperia生產線上操作晶圓。

  上周日(12日)荷蘭政府以經濟安全為由,凍結了中國芯片企業聞泰科技旗下子公司安世半導體價值147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資產。此次事件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重構的縮影,也為中資海外發展戰略敲響了警鐘。

  2019年,聞泰科技以268億元的價格全資收購了荷蘭的安世半導體公司。2025年9月30日,荷蘭經濟事務與氣候政策部下達部長令,要求安世半導體及其全球30個關聯主體在12個月內不得對資產、知識產權及公司架構進行任何調整。10月7日,荷蘭阿姆斯特丹上訴法院企業法庭進一步採取緊急措施:暫停中方委派的CEO張學政職務,任命擁有決定性投票權的獨立外籍董事接管決策權,並將聞泰科技通過香港子公司持有的股權強制託管給第三方。

  全球產業監管體系趨嚴格

  安世半導體事件的發生,並非偶然的政策異動,而是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深刻變革的必然反映。當前,國際地緣政治變化、全球經貿秩序重構與技術競爭加劇三大趨勢交織演進,為中資半導體海外戰略的調整埋下伏筆。

  半導體產業曾是全球化的典範,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環節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高度專業化的分工體系,任何一國都難以獨立完成全產業鏈布局。但近年來,地緣政治因素正推動供應鏈從「全球化」向「區域化」甚至「陣營化」演變。

  在此背景下,美國試圖聯合盟友構建對華技術封鎖網絡,將半導體技術作為戰略遏制工具,荷蘭對阿斯麥光刻機出口的限制、日本對半導體材料的出口管制,都是這一戰略的具體實施。安世半導體作為掌握核心技術的歐洲企業,其控制權歸屬自然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焦點。

  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監管體系正日益嚴格,中資企業海外布局面臨的合規壓力顯著增加。譬如,美國CFIUS(外資投資委員會)的審查不僅覆蓋股權收購,還延伸至技術授權、合資企業等合作模式;歐盟的外國直接投資審查框架將半導體等關鍵領域列為「優先審查領域」,審查標準更為嚴格。安世半導體事件中,荷蘭政府同時動用行政命令與司法手段,顯示出審查手段的多元化與嚴厲化趨勢。

  國際技術出口管制也在持續升級。美國先後將數百家中資半導體企業列入「實體清單」,限制其獲取先進技術與設備;荷蘭在美國壓力下不斷收緊對華光刻機出口管制,2023年禁止向中國出口先進深紫外光刻機型號1970i和1980i,2024年進一步限制可出口型號的技術性能。這種「技術斷供」風險,使得中資企業通過海外併購獲取技術的難度大幅增加。

  平衡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

  安世半導體控制權遭凍結的事件,阻礙了中資企業通過併購快速獲取技術的計劃,迫使行業從「單點收購」轉向「生態構建」。展望未來,中資半導體海外戰略需要在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之間尋找平衡,構建更具韌性的全球化發展模式。主要的應對策略包括:

  1)夯實本土創新根基,構建自主可控產業鏈

  外部壓力的升級,使得自主創新成為中資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只有建立起自主可控的產業鏈體系,才能在國際博弈中掌握主動權,為海外布局提供堅實支撐。

  在設備與材料領域,加速國產化替代進程。光刻機、刻蝕機、薄膜沉積設備等核心設備是半導體製造的「卡脖子」環節,近年來國內企業已取得突破性進展:深圳國資委控股的新凱來旗下公司宇量昇研發的浸沒式深紫外光刻機已進入中芯國際測試階段,標誌着中國在28納米製程所需關鍵設備上實現了技術閉環。材料領域,中資企業在硅片、光刻膠等領域的國產化率不斷提升,逐步打破日本、韓國企業的壟斷。未來需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形成「設備─材料─製造」的協同突破。

  在技術研發上,構建「企業主導、產學研協同」的創新體系。半導體產業的研發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特徵,需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礎優勢。筆者建議借鑒華為海思的研發模式,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圍繞車規級芯片、射頻芯片等關鍵領域開展聯合攻關,同時加強與高校在基礎理論、前沿技術領域的合作,形成「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產業化」的良性循環。

  在市場應用上,以本土需求驅動技術迭代。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需求為本土企業提供了天然的測試場與迭代機會。通過「應用牽引技術」,中資企業可在中低端市場實現突破,積累技術經驗與資金實力,再逐步向高端市場滲透,形成「需求─技術─產業」的正向循環。

  2)轉型海外布局模式,從「收購控制」到「技術共生」

  面對日益嚴格的海外審查,中資企業需要摒棄「全盤收購、絕對控制」的傳統思維,轉向更為靈活的「技術共生」模式,通過利益共享降低政治風險,實現可持續發展。

  聯合研發成為技術獲取的重要路徑。相比直接收購,聯合研發更易被國際社會接受,且能實現技術的深度融合。華為與歐洲企業共建5G實驗室,通過聯合研發突破了部分關鍵技術,同時加深了與歐洲企業的利益綁定;寧德時代與德國車企合資建廠,將技術研發與本地化生產相結合,既規避了政治風險,又拓展了市場份額。中資半導體企業可借鑒這種模式,與海外企業在特定技術領域組建聯合研發中心,約定專利共享、成果分成,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

  專利交叉授權構建技術防禦體系。在半導體產業,專利不僅是技術實力的體現,更是市場競爭的武器。中資企業需加強專利布局,通過自主研發、專利購買等方式擴大專利儲備,同時積極與國際企業開展專利交叉授權。通過交叉授權,既能獲得使用對方專利的權利,避免專利訴訟風險,又能形成技術互鎖,降低被單方面技術封鎖的可能性。

  3)完善風險防控體系,提升全球化運營能力

  中資半導體企業的海外發展,不僅需要技術與模式的創新,更需要建立健全風險防控體系,提升應對複雜國際環境的能力。

  加強前期風險評估,建立「地緣政治+法律+商業」的三維評估框架。在開展海外併購或合作前,需全面評估目標國的政治環境、監管政策、社會輿論等地緣政治風險,如對涉及美國業務的歐洲企業,需提前預判CFIUS的審查風險;法律層面,需聘請國際頂尖律師事務所對交易結構進行設計,確保符合當地法律法規;商業層面,需充分評估目標企業的技術價值、財務狀況、管理團隊等,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導致損失。

  4)強化政策協同支持,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化發展,離不開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與外交協調,需要政府與企業形成合力,為中資企業海外布局保駕護航。

  加強雙邊與多邊外交協調,推動建立公平的投資環境。政府層面需通過雙邊投資協定、自由貿易協定等機制,與海外國家與地區加強溝通,爭取取消歧視性的外資審查政策,建立透明、可預期的投資環境。針對安世半導體這類因政治干預導致的控制權糾紛,可通過外交渠道表達關切,推動對方遵守市場化原則與國際規則,避免類似事件的效仿蔓延。

  完善海外投資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專業支持。政府可組建半導體產業海外投資服務平台,整合法律、金融、諮詢等專業資源,為企業提供風險評估、交易結構設計、糾紛解決等一站式服務;設立半導體產業海外投資基金,為企業的聯合研發、本地化生產等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建立半導體產業知識產權服務中心,幫助企業開展專利布局與維權。

  加強國際行業協作,提升規則制定話語權。中資企業應積極參與世界半導體理事會(WSC)等國際行業組織的活動,與海外企業、行業協會加強溝通,表達中資企業的立場與訴求;推動建立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安全機制,倡導「非歧視性、非政治化」的供應鏈管理原則;參與國際技術標準的制定,提升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治理中的話語權。

  (作者為外資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