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中金點睛/人民幣國際化聚焦四主線\繆延亮

時間:2025-10-04 05:02:19來源:大公报

  圖: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可聚焦四條主線,包括擴大人民幣安全資產供給、增加貿易計價結算使用、統籌發展在岸離岸市場,以及拓展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等。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但一直與中國在全球經濟與貿易中的體量仍不匹配。當前美元信譽出現裂痕,全球經貿與貨幣體系面臨重構。窗口期下,人民幣可通過分階段實施與配套風險管理,有望到中長期提升國際地位。

  美元霸權依賴「雙錨」體系的支撐,法理之錨是基於對主權信用、交易媒介和儲藏價值的信任,功能之錨則依靠一個廣闊、深厚和高效的金融市場。但目前美國的「雙錨」呈現弱化的態勢,一來美國「雙赤字」和高通脹問題頑固;二來,美國濫用儲備貨幣地位,或將關稅、金融制裁等工具「武器化」。美元避險功能的邊際弱化跡象開始增多。

  在近年來美國濫用美元地位,普遍對外加徵關稅,美元信譽出現裂痕。筆者認為,美國作為全球最終消費國的地位將有所下降,非美國家間加深彼此貿易,國際經貿關係和供應鏈正在重構。而在金融方面,隨着美元功能的弱化,全球貨幣體系也開始走向碎片化、多元化。

  高關稅或進一步推動貿易和供應鏈體系重構。美國對全球主要國家普遍加徵關稅,這或意味着其親手破壞全球化貿易秩序,筆者認為其扮演全球最終消費國的意願有所下降,貿易渠道的美元供給或逐步減少。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測算,截至2025年8月,美國對從世界其他地區進口的所有商品的平均關稅提升至11.6%,為194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對中國的關稅則上升至57.6%,明顯高於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時期水平。

  筆者認為,美國政府更加偏好應用關稅等手段,將國際貿易作為增加其財政收入、促使金融賬戶資金流入的手段,對經貿活動本身或產生一定抑制。KOF全球化指數顯示,美國經濟及貿易全球化指數在2018年開始趨於走低,或顯示彼時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對美國經貿全球化水平的抑制作用(見配圖)。

  國際貨幣體系也面臨重構。首先,從用途來看,隨着國際貿易與供應鏈體系的重構,雙邊貿易中正出現更多本幣使用場景。其次,從區域來看,國際合作組織內部或傾向於增加本幣使用,例如金磚國家領導人在第十六次會晤喀山宣言中表示「歡迎金磚國家同其貿易夥伴在開展金融交易時使用本幣」。從儲備貨幣角度看,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的份額從2001年高點的近73%降至目前的2025年一季度的57.7%。從未來十年的維度來看,約30%的央行將增加人民幣敞口,在全球主要貨幣中排名首位,約18%的央行表示將減少美元敞口,處於主要貨幣中的最高水平。

  擴大人民幣安全資產供給

  國際貨幣體系的新變化弱化了美元的部分功能,這是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窗口期。當然,被動等待並不能加速國際化進程,把握好這樣的窗口期需要主動作為。針對國際貨幣體系的新形勢,筆者認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可聚焦四條主線,具體包括擴大人民幣安全資產供給、增加貿易計價結算使用、統籌發展在岸離岸市場,以及拓展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等。

  在美元信譽出現裂痕之際,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增加人民幣安全資產供給等方式,吸引外資更多持有人民幣資產,強化人民幣儲備功能。

  目前不少非美國家的主權和非主權投資機構對於美元安全資產的信任度下降,對非美元安全資產的配置和儲備需求上升。從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全球官方儲備構成數據看,美元官方儲備在2025年1季度降至57.7%,有記錄以來僅高於2024年3季度的57.3%,為1996年以來的次低水平。外部環境的變化給了人民幣提升儲備貨幣地位的機會。

  近年來,中國通過QFII(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債券通等方式擴大高質量對外開放,增加了外資持有人民幣無風險資產的部分渠道。不過,目前的開放程度仍然面臨在岸市場深度和流動性不足、缺乏回購工具、離岸國債發行存量偏小,獲取便利性不夠等問題。IMF亦指出,與中國在貿易領域的進展相比,中國在全球金融網絡中佔有的地位較為有限。

  因此,筆者建議從增加離岸人民幣安全資產供給着手,輔以在岸貨幣市場和衍生品工具的擴大開放,提升人民幣無風險資產的可得性和便利度,從而滿足全球各類投資機構的安全資產配置需求。

  增加貿易計價結算使用

  伴隨着中國製造優勢的擴大,規模優勢令全球高端製造的供應鏈(如新能源產業)進一步在中國集聚,中國也成為了多種重要大宗商品的全球最大消費國和進口國。份額的集中意味着話語權的提升,因此我們可嘗試將大宗商品進口的議價能力向人民幣結算與計價轉化,從而形成以真實貿易背景為驅動的人民幣計價和結算需求。

  近年來,隨着人民幣的融資成本逐步佔據優勢,人民幣計價的貿易融資金額有了明顯提升。我們認為,隨着更多的企業出海,在這類企業與國內主體的貿易活動中,利用人民幣作為支付、結算和貿易融資的份額也有望增加。

  IMF收集了包括中國最大的國際貿易在線論壇等在內的數據集,並利用NLP技術加以處理,分析提取與人民幣計價貿易的相關信息。其研究發現,近年來愈來愈多的企業傾向於使用人民幣作為貿易計價貨幣,原因包括重要經貿夥伴推動、客戶需求以及政策鼓勵等。這些積極變化都說明當前是推動人民幣在結算和貿易融資方面使用的機會窗口。

  統籌發展在岸離岸市場

  當前全球經貿體系和貨幣體系均在重構,美元信譽出現裂痕,「功能錨」弱化,網絡效應不再穩固,人民幣可在全球金融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筆者認為,美國正通過長期內不可持續的債務發行、將金融工具「武器化」等方式,「使用」甚至「濫用」其霸權,這從根本上侵蝕了市場對美債「安全資產」的信念,從而引發了霸權基石的「動搖」。這正在導致美國融資成本的明顯抬升,債務可持續性面臨潛在風險,美債的「終極買家」可能在長期缺位。

  IMF在2025年的對外部門報告中指出:儘管美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仍佔主導地位,但從美國國債風險溢價、美元資產的超額回報、黃金需求的上升這幾方面看,美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作用正在變弱,這給了人民幣填補美元功能缺失,強化境外人民幣使用網絡效應的機會。

  當然,與貿易和製造業相比,人民幣的金融屬性相對提升空間更大。筆者認為,可以統籌在岸與離岸兩個金融市場,發展好香港離岸人民幣金融市場,着力完善人民幣投融資循環。逐步培育一個有深度、有流動性、使用便利、多元化資產類別和對沖工具完整的離岸人民幣金融市場,助力完善人民幣的「功能錨」。

  拓展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

  區塊鏈的技術進步為跨境結算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表示,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等新興技術推動央行數字貨幣、穩定幣蓬勃發展,實現了「支付即結算」,從底層重塑傳統支付體系,大幅縮短跨境支付鏈條。筆者認為,央行數字人民幣作為全球領先的央行數字貨幣項目,或為人民幣國際化開闢兩條全新的數字化路徑。

  此前,數字人民幣已經開設相關試點。截至2024年8月,數字人民幣錢包開通數量超過1.8億個、累計交易筆數超過3.6億筆、累計交易金額超過7.3萬億元人民幣。而在跨境方面,已經有多家銀行用央行數字貨幣橋實現跨境匯款。

  不過,由於數字人民幣試點中只開放了支付、跨境匯款等單一場景,其持有和儲備意願仍有待加強。筆者認為,在當前全球數字金融生態正逐步形成的新條件下,拓展央行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場景,擴大代幣化人民幣資產的供給,可以在資本賬戶穩定有序開放的前提下,利用新技術「可編程+精準可視」的功能,提高境內外人民幣交易的使用效率,助力人民幣在境外的使用。

  (作者為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師)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