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為內地企業「出海」重要跳板。
當前一批具備「硬核科技」與「新商業模式」的內地企業正揚帆出海,他們的需求已從簡單的「融資上市」升級為「全球資源配置、本土化運營、跨文化治理」的系統工程,欠缺的是一個能參與頂層設計、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戰略大腦」。
今次施政報告中提出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下稱「專班」),主動招攬內地企業利用香港的獨特平台「出海」,其成敗關鍵在於能否完成從「行政協調」到「價值共創」的飛躍。
筆者作為一名親歷中資駐港上市公司逾二十載的專業人士,對於如何通過政府主導、整合資源、精準服務,將香港從內地企業國際化戰略的「超級聯繫人」升級為「核心戰略夥伴」,有一些思考與大家分享。
歸納過去內地企業的出海案例,香港提供了以下幾點關鍵助力:1)資本與流動性:獲得國際資本,為快速擴張和併購提供彈藥;2)國際信譽與品牌背書:在香港上市和運營,本身就是一種全球認可的信用背書;3)治理結構升級:適應香港嚴格的上市規則和監管環境,倒逼企業提升公司治理、財務透明度和風險管理水平,與國際最佳實踐接軌;4)信息與網絡樞紐:香港是各類行業會議、國際峰會和專業服務的聚集地,企業能在此獲取最新市場情報,建立寶貴的全球商業網絡。
展望未來,如何讓更多「專精特新」的中小型企業也能複製上述成功經驗,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專班必須從一個被動的「服務窗口」,轉型為一個主動的、能嵌入企業全球化戰略的「價值共創平台」。這正是「出海專班」需要發力的重點。
從總體思路來看,專班想成為一個能為企業實質性降低國際化成本、提升國際化成功率的價值共創平台,其成功的核心是構建一個「鐵三角」支撐體系:資本擴張平台、財資管理樞紐、全球人才引擎,並通過一個高效的數字化運營中心來落地。
支柱一:資本擴張平台
設立「國際長線資本對接機制」,由專班牽頭,與香港金融發展局、主要指數基金(如貝萊德、領航先鋒)、主權基金(如淡馬錫、GIC)及大型私募基金建立常態化對接渠道。
其專業價值在於,為不同階段(上市前、後)的出海企業組織「非交易性路演」,專注於講述行業前景和核心競爭力,而非短期業績。這有助吸引耐心資本,穩定股價,提升長期估值。
推出「跨境併購支援基金」,旨在將施政報告中提到的「香港─沙特聯合投資基金」具體化,設立專注於支持內地企業在東南亞、中東進行併購的子基金。可採用母基金結構,與本地頂級PE(私募基金)/VC(風險投資)合作,進行聯合投資。
其專業價值在於,為企業提供從目標篩選、盡職調查、交易架構設計(利用香港SPV)到併購後整合的一攬子金融解決方案,降低跨境併購風險。
支柱二:財資管理樞紐
開設財資中心設立「快車道」,聯合香港金融管理局、稅務局,為計劃在港設立財資中心的企業提供「預先裁定服務」。在2026年稅務寬減法案出台前,提供明確、過渡性的操作指引和合規承諾。
其專業價值在於,幫助企業提前鎖定政策預期,快速實現跨境資金池歸集,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有效管理匯率風險。
開發「外匯風險管理工具包」,由專班匯總銀行、券商提供的各類外匯衍生品(NDF、期權等),針對不同市場(如東南亞貨幣、沙特里亞爾)的風險特點,為企業提供標準化的風險對沖模型和成本分析。
其專業價值在於,使財務團隊能快速上手,將複雜的匯率風險管理變得模塊化、可操作,直接保護企業利潤。
支柱三:全球人才引擎
推出「大灣區人才通行卡計劃」,積極向國家爭取政策,為符合條件的出海企業核心內地員工,提供往來港澳的長期、多次往返簽註便利,而其子女在港享受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
其專業價值在於,打通內地優秀人才「軟着陸」香港的通道,解決「人過來了,家過不來」的後顧之憂,這對吸引關鍵技術和管理人才至關重要。
建立「國際化高管獵聘與融入計劃」,與全球頂級獵頭公司合作,設立專項,為出海企業物色具有新興市場經驗的CFO(首席財務官)、CHRO(首席人力資源官)等關鍵高管。
其專業價值在於,不僅負責招聘,更提供為期一年的「融入支持」,包括文化適應、團隊搭建、績效目標設定的輔導,確保空降高層管理人員能夠成功履職。
設專屬數字化平台 提高效率
為實現高效運作,筆者還建議開發一個專屬的數字化平台。平台定位不僅是「資源地圖」,更是企業的「戰略儀表板」和專班的「智慧運營大腦」。主要功能包括:1)智能診斷:企業在線填寫問卷後,系統可自動生成一份「香港出海適配度報告」,並精準匹配可享受的專班服務。2)政策沙盒模擬:提供在線計算工具,模擬在港設立財資中心、申請各種補貼後的稅務和成本效益。3)資源地圖:集成認證的專業服務機構(律所、會所、顧問),實現一鍵觸達。
(作者為香港中國企業協會財會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