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創科宇宙/醫療科技行業的跨界挑戰\梁頴宇

時間:2025-09-17 05:02:14來源:大公报

  隨着人工智能(AI)爆炸式發展,數碼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日益普及,大家都在慨嘆行業相關科技人才不足,如何去培養,甚至去搶人才,成了不少企業CEO的重要課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近日發布的世界人才排名,香港由去年的全球第九位躍升至第四位,印證香港近年吸引人才的措施開始見效。能夠匯聚人才只是朝數碼轉型踏出第一步,接下來的挑戰是如何創造出足以讓人才在不同行業各展所長的空間。

  醫療科技是走在數碼轉型前沿的一個領域,從疾病預防、診斷到治療和康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現階段而言,發展得比較成熟的有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進行輔助診斷、藥物研發和個性化醫療,遠程醫療與可穿戴設備,手術機器人與微創技術,3D打印與器官再生等,包括香港在內的發達城市,均積極推動新技術的應用,以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運營效率。

  跟過去開發硬體產品相比,醫療科技公司的領導人意識到,自從步入AI世代,行業出現了三個明顯趨勢:技術發展向數位和AI轉型、對跨功能團隊的依賴,以及戰略聯盟的角色日益重要,而三者又是互為因果。

  首先是數碼技術和軟體開發在產品創新與加速產品開發上廣泛應用,例如醫療科技公司把數碼科技融入軟件輔助工具,以及用於手術規劃和導航的產品。愈來愈多公司在AI方向發力,如使用AI輔助的數位工具來挖掘外部數據庫,以得出更精準的判斷,幫助他們識別和優先考慮新產品功能。

  其次,要維持在行業的領先地位,醫療科技公司需要思考如何把這些新技術整合到原有機制。為此,他們致力向科技行業人才招手,相信來自科技背景的人才更具創意和靈活性,可以帶來全新的視角和技能,但原來要讓他們適應醫療科技的文化和節奏,遠比想像中複雜。數碼創新與醫療科技研發文化不一樣,醫療科技關乎用者健康福祉,加上監管的複雜性,研發過程中每走一步都必須非常謹慎。科技行業對試錯的容忍度較高,醫療行業產品開發小心翼翼,進度亦往往較慢,可能會讓新員工滿足感和成就感下滑,並使留任變得困難。

  對於來自數碼科技背景的人才來說,醫療科技研發需要更廣泛的技能組合,如他們必須理解醫院的工作流程、病人的需求,而這些都非一蹴而就的。面對既熟悉醫療又懂得數碼科技的跨領域人才稀缺,醫療科技公司正在優先培養和招募他們所需的數位人才,並嘗試透過改革組織架構,確保擁有強大的內部知識管理系統,以實現這些新能力,協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其他職能。

  在競爭激烈和研發成本急升的當下,要成功推出任何創新產品,通常需要一個價值故事,才能爭取到所需的資源。開發人員必須與商業團隊、法律團隊等緊密合作,才能準確掌握市場脈搏,開發出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並確保開發過程中所用的技術、數據等符合法規。不同背景的人才合作,要避免各持己見,醫療科公技司可以透過設定共同目標和提供輪調其他職能的機會,來縮小技術與業務導向角色之間的差距。因為在組織中曾經擔任不同職能的研發領導者,當他們回到研發時,對業務往往有更好的理解。

  再次,為了解決短期困境,一些醫療科技公司選擇透過戰略聯盟,以快速打入市場。過去,醫療科技公司在數碼化方面進展緩慢,部分原因是其以硬體為中心的傳統,反觀近年冒起的許多行業顛覆,都是從一開始便採用AI等數碼科技的數位原住民。傳統醫療科技公司規模大,面臨將創新與內部架構及流程結合的挑戰,轉身往往不及初創那麼靈活,而且在撥款推進創新產品開發的同時,要顧及現有產品所需維護資金,向初創公司收購一些它們最具創新性,也跨過了一定基本技術門檻的產品,變得更具吸引力。

  類似的策略聯盟一般由合作夥伴開始,其後發展為收購對象,而為了吸引擁有最佳技術的創新者,醫療科技研發必須提供具吸引人的條件和高效的合作途徑。

  人才培養模式轉變

  醫療科技領袖正在改變他們的人才培養模式、組織設計和文化,行業的未來在於維持卓越技術,同時擁抱多樣化的人才、跨功能的合作與有效的夥伴關係,這其實亦是各行各業的縮影。每個行業都有其獨特的運作模式及文化,小至每間公司都會有差異,對於希望引領行業前進者來說,系統化地培養員工數碼素養(Digital Fluency)、商業觸覺,以及強大的團隊合作能力,是一個不容小覷的挑戰。

  Meta此前以超高薪酬四處挖角,轉眼便傳出一些新員工,入職不到一個月已跳槽到其他實驗室。極高的薪資策略雖然能吸引人才,但未必能吸引與其價值觀一致、長期投入願景工作的員工,如果沒有伴隨系統性和組織性的行動,往往只是事倍功半,並可能引發內部員工的不滿與文化上的衝突。

  (作者為創業投資者聯盟召集人)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