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外賣價格補貼大戰愈來愈激烈,引起社會關注。
隨着內地外賣市場規模的快速擴張,其在社會零售中的重要性愈來愈高。即使是在互聯網外賣市場初步成型的2015年,龍頭企業的「大手筆」補貼也能顯著帶動餐飲消費。但近期呼籲停止「內捲式」補貼的聲音愈來愈多,我們不禁發問,對於收入端而言,補貼究竟是「利好」還是「利空」?短期來看,訂單量增幅足以覆蓋客單價的「折損」,這對7月社會零售的帶動作用有多大?往後看,其持續性如何?
我們先需要搞清楚外賣在宏觀數據中的統計問題。
其一,外賣是如何在社會零售數據中進行統計的?社會零售數據包含商品零售和餐飲收入,後者指的是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單位、個體戶)提供餐飲服務所取得的收入,外賣收入屬於其中一部分,在實際統計報表中,列為「通過公共網絡/非自營平台實現的餐費收入」。以實際的外賣點單場景舉例:商家餐飲收入=標價-配送服務費-各項優惠或補貼。需要注意的是,配送服務費由平台企業收取,不計入商家的餐飲收入。即使商家自行提供送餐服務,因此產生的收入也不納入社會零售(餐飲收入)統計,但是所送的餐飲食品金額會納入。
其二,外賣在社會零售中的重要性如何?外賣市場規模在過去幾年快速擴張,增長速度持續快於同期的餐飲收入。參考商務部數據,在線餐飲佔餐飲消費總額比重已近25%,而餐飲收入佔社會零售比重約11.2%,因此外賣收入在社會零售中的佔比約是2.8%。
回顧歷史,2015年也曾出現過外賣「補貼大戰」,同期餐飲收入增速明顯走高。餓了麼在2008年成立,美團外賣、百度外賣先後在2013年11月、2014年1月成立,這是彼時的外賣市場「三巨頭」。三家企業的「補貼大戰」在2015年進入高潮,據報美團外賣從2014年9月起每月補貼額近2億元(人民幣,下同),2015上半年增至6億元。「補貼戰」一方面帶給了贏家更高的市場份額,2015年第四季美團市佔率升至第二;另一方面也明顯帶動了外賣市場的增長和餐飲消費的熱情,2015年餐飲收入按年增長11.7%,較2014年提高2個百分點。
回到當下,如何看待新一輪「外賣大戰」,及其對社會零售的影響?筆者逐一回答以下問題:
1)本輪「外賣大戰」的影響何時開始顯現?隨着三巨頭補貼力度提升,「外賣大戰」在7月正式進入白熱化階段。據報道,7月5日美團即時零售日訂單突破1億單,較去年峰值提前33天。7月12日,美團日訂單進一步超過1.5億單,熱度較6月明顯提升。
2)外賣補貼究竟補貼了誰,成本由誰來承擔?答案是補貼了消費者,成本由平台和商家共同承擔。在成本分擔問題上,有兩類「極端」情形更加容易引發市場關注,一類是部分商家的引流產品在參與補貼的過程中「破價虧損」;另一類是有些低價訂單(比如奶茶「0元購」等)甚至由平台全額兜底。我們認為「中性情形」會是:參與補貼後,商家確實要承擔更多成本,餐飲收入大約會折損20.4%。
3)外賣補貼能夠帶動社會零售或餐飲收入嗎?考慮到訂單量的大幅增長,外賣補貼仍會顯著撬動總體餐飲收入。基於公開可獲得的數據資料,筆者推算,美團在今年7月份的即時零售(絕大部分為餐飲訂單)日均訂單或在1.35億單量級,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86.6%。
4)帶動幅度能有多大?綜合考慮外賣補貼帶來的訂單量增長、客單價折損,假設案例企業的市佔率保持平穩,筆者預計7月全行業外賣餐飲收入按年增長48.6%。考慮外賣收入在社會零售、餐飲收入中的佔比後,測算本輪外賣補貼或能分別拉動7月餐飲收入、社會零售總額按年增長12、1.3個百分點,其「衝量效應」十分顯著。
價格補貼難以持久
但從持續性上看,「外賣大戰」的本質與當下「反內捲」的政策訴求並不兼容。電商平台本就是「反內捲」重點聚焦的領域,隨着本輪外賣價格補貼大戰愈來愈激烈,社會各方已開始警惕,7月15日遵義餐飲商會公開喊話呼籲停止「內捲式」補貼、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出《聯合抵制價格補貼「內捲式」競爭》倡議書。正值7月政治局會議召開前的重要窗口,外賣價格補貼大戰可能會進一步提高決策層對於「反內捲」議題的重視。
此外,若拉長周期看,餐飲收入總會向需求中樞「均值回歸」。隨着供給和需求環境的變化,2020年以來的餐飲收入已歷經數輪波動。但歷史經驗表明,餐飲收入最終仍會向需求中樞收斂,這一趨勢從去年下半年以來不斷強化;而需求在集中釋放後,往往也會「均值回歸」。
(作者為民生證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