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國際金融論壇/高水平對外開放 賦能企業綠色發展\李 勇

時間:2025-05-09 05:02:10來源:大公报

  圖: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為企業綠色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與可持續發展目標深度交融的背景下,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戰略選擇,正在為企業綠色發展注入新動能。這一進程並非簡單的政策疊加,而是通過制度創新、技術滲透、規則重構形成的系統性變革,其內在邏輯體現在三個維度的深度耦合。

  中國監管體系加速接軌國際

  一、制度型開放降低企業綠色轉型成本

  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本質是制度規則與國際高標準銜接。通過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完善自貿試驗區改革、深化區域經貿協定,中國正加速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監管體系。這種制度性變革直接降低了企業綠色轉型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國際通行的環境認證體系被引入國內,碳排放核算標準實現跨國互認,綠色金融產品獲得跨境流通便利。當企業毋須重複應對多重標準體系,其環保技術研發、清潔設備更新的邊際成本顯著下降,形成「一次投入、全球通行」的效益放大機制。

  國際經貿規則中嵌入的環境條款,如碳邊境調節機制、供應鏈盡責管理要求等,迫使企業將環境成本內部化。這種壓力傳導並非被動約束,而是通過規則透明化降低了企業戰略調整的不確定性,使環保投入從模糊的「社會責任」轉化為可量化的「競爭要素」。在此過程中,政府通過財稅激勵、綠色信貸等政策工具形成精準支持,構建起「國際規則錨定─市場機制調節─政策體系支撐」的三重驅動框架。

  二、要素流動催生綠色技術創新

  高水平開放帶來的不僅是商品與服務流通,更是知識、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的全球配置。綠色技術具有顯著的跨國協同特徵,發達國家在清潔能源裝備、碳捕捉等硬科技領域積累深厚,新興市場則在數字化減排、循環經濟模式等應用場景具備優勢。

  通過放寬科技領域外資准入、深化國際研發合作、完善技術交易市場,中國正加速構建綠色技術跨境轉移的「快速通道」。這種雙向流動既縮短了技術迭代周期,也推動本土企業在技術消化中實現二次綠色創新。數字技術的突破使得碳排放實時監測、供應鏈碳足跡追蹤等數字化工具實現全球協同開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確保碳信用跨境交易的透明可信;工業互聯網平台促進節能減排方案的標準化輸出。當技術創新突破物理邊界,企業綠色轉型的路徑選擇從單一技術突破轉向系統生態構建和立體創新網絡。

  三、全球協作重塑產業綠色競爭範式

  在全球價值鏈深度重構的當下,綠色競爭力已成為產業分工的新坐標。高水平開放推動中國企業從傳統產能輸出轉向綠色規則共建,參與國際碳定價機制設計,主導新能源行業標準制定,推動綠色供應鏈認證互認。這種規則話語權的提升,使企業得以在產業生態層面整合資源,將環保要求轉化為價值鏈管控工具,實現從「標準遵循者」到「規則制定者」的跨越。

  在產業協作模式升級過程中,通過共建海外綠色園區、發起國際碳中和聯盟、參與全球環境治理,中國企業正在構建基於共同利益的綠色發展共同體。這種協作既規避了綠色壁壘的對抗性,又通過技術共享、產能合作、市場協同形成規模效應。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清潔能源合作項目已超越簡單的設備出口,發展為涵蓋技術標準、人才培養、金融支持的系統解決方案,開創了南南合作(即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合作)的新範式。

  結語:開放與綠色的螺旋上升

  高水平對外開放與企業綠色發展的協同,實質是改革邏輯與創新規律的深度契合。通過制度規則的國際接軌,化解了轉型的制度摩擦;借助要素的全球配置,突破了技術瓶頸;依託協作範式創新,重構了競爭優勢。這種互動關係正在形成開放與綠色的正向循環。在雙碳目標引領下,中國企業的綠色轉型已不僅是應對國際規則的適應性調整,更是通過開放體系主動塑造新發展範式的戰略選擇。未來的全球產業競爭中,唯有將開放優勢轉化為綠色動能的企業,才能在可持續發展的大潮中贏得先機。

  (作者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IFF研究院特約研究員)(www.iff.org.cn)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