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持續在科技創新領域大規模投入,培育了一大批擁有自主核心技術、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
近年來,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其中,科技創新無疑是最重要的驅動引擎。二十大要求,「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為此,中央政府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等目標。
9月18日,國家統計局、科技部和財政部發布了《202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從公報內容來看,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呈現四大亮點。
一是科技投入經費越來越多。2022年中國投入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首次突破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大關,達到創紀錄的30782.9億元,比2021年增加2826.6億元,增速為10.1%。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研發經費從1萬億提高到2萬億用時8年,而從2萬億提高到3萬億則僅用時4年。
二是科技投入強度越來越大。「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與GDP之比」是反映科技投入強度的重要指標。研發投入強度越大,說明單位經濟產出中研發經費支出越多,科技創新的含金量也越高。2022年該指標比2021年提高0.11個百分點,為2.54%,位列世界第13位,超過了歐盟國家2.2%的平均水平。
三是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基礎科學研究是科學體系的源頭,是衡量科技強國的重要指標。2022年中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分別為2023.5億、3482.5億和25276.9億元,分別比2021年增長11.4%、10.7%和9.9%。其中,基礎研究經費總量首次突破2000億元,規模位列世界第二位。
四是經濟強省對科技投入最為重視。2022年,中國R&D經費投入超過千億元的省(市)有12個:廣東、江蘇、北京、浙江、山東、上海、湖北、四川、湖南、安徽、河南和福建。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市)共有7個:北京(6.83%)、上海(4.44%)、天津(3.49%)、廣東(3.42%)、江蘇(3.12%)、浙江(3.11%)和安徽(2.56%)。不難看出,經濟強省均普遍重視科技研發投入,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長三角地區的示範引領作用尤其突出。
高新技術企急增至40萬家
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持續大規模的投入收穫了顯著成效,不但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連續取得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同時還孵化培育出了一大批擁有自主核心技術、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
基礎前沿方向重大原創成果湧現。近年來,中國在鐵基超導、量子信息、幹細胞、腦科學、納米材料等前沿方向上不斷取得成果;同時,在載人航天、嫦娥探月、火星探測、人造太陽、北斗導航等領域也相繼實現突破。
科技創新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有了自主核心技術作為支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迎來了群體式、爆發式增長: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居世界首位,新型顯示技術產業化規模世界第一,消費級無人機佔全球一半以上市場,人工智能(AI)應用佔全球市場近三成,太陽能光伏、風電、半導體照明、先進儲能等產業規模也居世界前列。
中國科創企業展現蓬勃活力。中國科技部數據顯示,中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3.9萬家增至2022年的40萬家,其中762家企業進入全球企業研發投入2500強。2023年7月,福布斯發布《全球獨角獸趨勢報告》進一步印證,中國獨角獸公司為394家,佔全球獨角獸公司總數近四分之一,僅次於美國。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儘管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早已深入人心,但由於長期忽視自主創新,部分「中國製造」產品過去給世人留下廉價、低端的刻板印象。近年來,中國通過科技自立自強積極塑造新動能、新優勢。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指出,中國的創新表現連續10年穩步提升,名列世界第10位。
為應對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競爭,贏得未來發展機遇,各國紛紛出台支持科技創新戰略。如歐盟推出了規模宏大的研發和創新跨國行動方案「地平線計劃」,旨在將歐洲打造成為全球科技研發與創新中心,並積極推動《芯片法案》落地,計劃將歐盟芯片產量提升至全球的20%。
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長期維持着「和而不同、鬥而不破」的微妙平衡。但隨着近年來中國在科技領域的迅速崛起,美國將中國定義為「唯一既有意圖,也越來越有能力重塑國際秩序的競爭對手」,不但出台《2022年芯片與科學法案》、《通脹削減法案》等國家科技戰略,實施了大規模的戰略性科技創新補貼,同時還運用了大量非市場、非公平的手段來試圖遏制對手。
例如,在5G、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新能源等戰略領域,美國採取了一系列限制尖端技術和先進製造能力發展、阻斷科技交流和經貿聯繫的做法。2023年8月,美國宣布設立對外投資審查機制,嚴格限制或直接禁止美國企業投資中國的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領域,以加速對中國「科技脫鈎」。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我們都要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斷做強經濟基礎,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在科技領域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針對中國科技發展重點領域、「卡脖子」領域、基礎薄弱領域,進一步發揮體制機制優勢,集中國家優勢資源,統籌各方力量進行攻關,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完善科技融資體系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決定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在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統籌解決科技領域戰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問題等方面發揮權威、高效的引領作用。
眾所周知,二戰後美國成為全球科技革命領導者,以資本為主導,由風險貸款市場、風險投資市場、場內和場外資本市場等構成的科技金融體系在其中發揮了基石作用。因此,中國科技領域新的頂層機制設立後,建議應盡快健全「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各類資本參與」的多層次科技金融體系。
一是加快培育資本市場的科技融資功能。以註冊制改革為契機,發揮好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及區域股權市場的功能,進一步完善撥投結合、投貸擔聯動等業務模式,為科創企業提供更長生命周期的融資支持。
二是探索設立政策性銀行支持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建議可借鑒歐洲投資銀行(EIB)的經驗,設立重點支持攻關「卡脖子」項目、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的政策性銀行,匹配相關項目投資期長、資金需求量大、回報相對較慢的融資特點。
三是充分發揮國有大型銀行的綜合化優勢。中國傳統上是「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從近期美國硅谷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的教訓來看,與其批准設立單一的科技型商業銀行,倒不如鼓勵國有大型銀行成立科技金融事業部或獨立的科技金融子公司,充分發揮國有大型銀行抗風險能力強,綜合化和集團化特色鮮明的優勢。
四是激發民間資本的投資活力。通過簡化登記備案手續、在資金募集和投資退出方面提供便利等,吸引各類股權投資主體,如天使投資、PE/VC、私募股權基金、併購基金,以及民營企業設立的CVC機構「投早、投小、投科技」,在科技金融領域各展所長、競爭發展。
此外,香港作為具備全球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和人民幣離岸市場,在支持內地科創企業融資和赴港上市等方面有着極為優越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未來香港可通過提供更加便利的上市條件、增加市場流動性和投資者參與度、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等舉措,為支持國家科技創新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