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資源重要,但筆者認為政府施政更加重要,好的施政可以帶動市民在面對考驗的時候轉危為機。
眼前香港樓市見悲觀情緒,多個樓花盤以低價發售。二手樓方面,屯門區一些基建及配套良好的屋苑,包括未來南延線板塊的物業,400多萬元就可以買到兩房單位。即是說,以年輕人的人均入息中位數字計算,兩口子通過壓力測試後,可以買到的樓價上限是約550萬元,事實上,目前不少單位樓價已經低過這個數字,不少地區已回復到舊日的上車天堂,亦給予我們一個訊息:過去很難解決的房屋政策,表面上看已經解決了很大部分。當然,這是假設悲觀情緒持續。
但從長遠來說,經濟不可能永遠低迷,防疫措施亦不可能永遠嚴苛,疫情亦不可能永遠困擾着我們。市場始終會有否極泰來的一日,樓價始終會在谷底反彈,所以我們還是要有好的房屋政策。特區政府新班子上場,如果從評論員的角度來說,我是相當滿意的,批閱土地的速度顯然在提速,行政亦正在改善中。當然,暫時還不能說已經看到短期解決房屋問題的憑據,但我們是有條件去思索一個問題:特區政府愈多基建愈大興土木,建築成本自然會上升,即是說增加供應令樓價放緩這想法未必理想。這一看法是筆者根據過去20年特區政府建屋經常超支的效率去推演的。
加快建屋效率 降低成本
如果現任特區政府可以繼續加快建屋效率的話,才可以令到成本大減。換句話說,以較短時間去興建較多住宅樓宇,才是突破建屋成本的關鍵。
特區政府新班子強調,解決土地供應問題主要聚焦於1.6萬公頃的綠化地帶,筆者是十分同意的,沒有比下一代及貧窮家庭得到安居樂業更加重要。當然,發展綠化地有助增加供應,緩解社會深層次矛盾,亦可以遏止地產霸權的勢力。
但可能比地產霸權更深層次的矛盾是一些認知上的誤區。近年來公屋的流轉率只得1%左右,這又與社會風氣有關,也需要公屋配套政策進一步完善。1%的公屋流轉率並不理想,沒有一個供應策略是可以承受到如此之低的流轉率。低流轉率意味着居民搬入公屋之後沒有再搬出來,那麼未進入公屋的申請者要完全依靠新供應的機會上車,在分配上是不公的。如果流轉率在3%至5%之間的話,即等於公屋每年二手供應有2.5萬至4.2萬個單位,這個是很龐大的數字,希望特區政府可以照顧到這點,否則對一些公屋輪候人士,包括住在劏房的人士是十分不公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