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這是即將通車的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將有效促進長三角城市群跨江融合、協同發展\新華社
8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本次座談會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一年多來,習近平主席主持召開的第一個以此為主題的座談會,意義十分重大。
座談會既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取得的成績進行了回顧,也對新形勢下扎實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出了針對性要求。
首先,明確了規劃政策體系的「四樑八柱」已經初步構建。自2019年12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公開發布以來,「三省一市」(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均已出台具體實施方案。與此同時,地級市層面的行動計劃或實施方案相繼出爐。如,2020年3月寧波市發布了《寧波市推進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行動計劃》;2020年4月合肥市發布了《合肥市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重點工作推進方案》;2020年5月南京市發布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南京實施方案》。規劃政策體系「四樑八柱」初步構建,意味着下一步各地將由「規劃階段」轉向「實施階段」,以實際行動推動規劃方案落地見效。
其次,指明了新形勢下長三角區域發展的「三個方向」:一是要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明顯加大、全球市場萎縮的大背景下,長三角區域具有發揮自身優勢(包括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製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備等)充分激發內需市場潛力的良好基礎。二是要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目前,上海、江蘇、浙江已分別擁有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世界互聯網大會等重要平台載體;在科創板上市公司中,長三角區域已上市企業數量和已受理企業數量均幾乎佔據半壁江山。三是要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目前長三角區域擁有上海、江蘇、浙江三個自貿試驗區和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特別是臨港新片區具備「政策暫不複製、暫不推廣」的獨特優勢,在目前所有自貿區中處於「政策高地」位置,未來將成為長三角區域全方位改革開放的重要承載地。
再次,提出了扎實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七項舉措」。即推動長三角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大科技攻關力度、提升長三角城市發展質量、增強欠發達區域高質量發展動能、推動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夯實長三角地區綠色發展基礎以及促進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共享。「七項舉措」致力於推動長三角區域進一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總共包括約20項具體任務。
最後,進一步強化了促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保障機制。此前,國家層面成立了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本次會議進一步強調了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的人才保障和規劃引領支撐。在人才保障方面,明確要在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發現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在長三角區域內建立幹部交流機制。在規劃引領方面,明確要制定「十四五」時期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實施方案。該方案有望成為未來五年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依據。
經濟發展進一步質效提升
一是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創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的新高。疫情背景下,長三角區域「三省一市」在全國經濟中的佔比已經由2019年底的23.94%提升到了2020年上半年的24.25%,這一比例也創下了2008年以來的新高。
二是長三角區域內重點城市的經濟表現「搶眼」。疫情衝擊下,長三角的萬億GDP和準萬億GDP城市中(以2019年GDP總量為依據),蘇州、杭州、南京、無錫、合肥、南通都在2020年上半年實現了正增長。特別是南京同比增長2.2%,在改革開放40多年來首次進入全國城市十強。
三是長三角區域內其他城市的發展後勁不斷增強。2020年上半年,包括常州、揚州、紹興、鹽城、嘉興、泰州、鎮江、蕪湖、湖州、滁州、馬鞍山、宣城、舟山、池州等在內的長三角區域二、三、四線城市都實現了正增長。疫情背景下,長三角區域城市的經濟增長整體表現好於粵港澳大灣區城市。
四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長三角區域內相關城市的發展空間依然廣闊。以本次座談會的召開地合肥市為例,相比於南京、杭州和蘇州,合肥儘管擁有戶籍人口比例高、貨物運輸量大、義務教育及幼兒教育體系較為完備等優勢特點,但在多個關鍵性指標上仍存在差距,主要包括科研生態有待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內需市場有待進一步激活、金融服務業能級有待進一步提高、民生保障、社會服務和交通運力有待進一步提質等。但合肥如果能夠在2020年跨入「萬億GDP俱樂部」,意味着合肥將用十四年的時間實現GDP「萬億」量級飛躍,這一速度將超過除上海以外的其他長三角城市。
一體化發展呈「七大趨勢」
都市圈構建進程將明顯加速。目前長三角區域內已經開始形成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寧波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五大都市圈。都市圈將在長三角區域率先實現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核心城市功能將進一步提升。上海已明確提出「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隨着資源進一步集聚,上海未來將成為長三角區域絕對的龍頭城市。
跨域跨城合作將進一步深化。一方面,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等跨域合作將邁上新台階;另一方面,以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代表的科創城合作將愈發緊密。
沿海和內陸開放將加速融合。安徽或以申設自貿試驗區為抓手,加快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並攜手上海、江蘇、浙江共推內陸和沿海開放融合。
產業轉移和升級將並行推進。一方面,滬蘇浙的相關產業有望加速向安徽轉移;另一方面,「三省一市」都將基於自身實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二三產協同發展。
高科技產業鏈條將提質增效。「三省一市」將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並由此進一步提升科創價值鏈,共同做大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高科技產業集群。
綜合化金融集團將加快形成。「雙循環」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格局必然會推動產生綜合化、全功能的金融集團,這些金融集團能夠通過運用多種投融資服務滿足「雙循環」和「一體化」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