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國上下在「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指引下,團結一致,採取了很多堅決果斷且超常規的舉措,阻擊疫情的蔓延。很多人都時刻關注着有關疫情的每一條消息,經濟學者通常結合2003年的非典情況比較分析此次疫情對經濟運行的短期、乃至中長期影響。筆者擬就外貿做一簡要探討。
本輪全球危機以來,外貿先是受到外需低迷影響而受到較大打擊,2009年的降幅接近14%,2011至2016年外貿受到全球經濟緩慢增長、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影響增速持續下滑至負增長,2018年以來在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反覆的狀態下外貿增長再度下滑,2019年同比下降1%。本來2020年初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簽署給外貿增長消除了一些不確定性、也帶來希望,但疫情爆發給外貿的發展再度蒙上陰影。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必將戰勝疫情,但如何做好穩外貿呢?
一、調減2020年外貿增長預期
疫情帶給大家最直觀的想法就是經濟上會有損失,但經濟學者普遍委婉地指出,疫情給經濟帶來不確定性,有挑戰也有機遇。《孫子兵法》有雲,「未料勝,先料敗。」因此,需要充分評估疫情給外貿帶來的負面影響,把不利因素考慮周全,調減2020年外貿增長預期。控制疫情需要減少人員流動,另一方面現實需要盡快復工正常開展外貿活動,平衡好二者之間矛盾的時間節點和節奏將關係到外貿的全年表現。根據商務部數據,2019年前三季度,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GDP增長貢獻率達19.6%,外貿帶動就業人數約1.8億人,進口環節稅收貢獻11.6%的全國總稅收。
二、保持穩外貿措施連續性
在近年來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貿易增長動力減弱的背景下,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外匯管理局等部委相繼出台了一系列穩外貿的政策措施,核心思想均是為外貿活動提供激勵、創造便利、產生福利。疫情爆發後,相關部委又陸續發布了不少針對特殊時期的措施,旨在便利疫情防控相關物資的進口。此類臨時措施一般秉持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原則,隨着疫情的緩解,需要做好非常時期措施的退出以及相應貿易活動的事後核查以避免風險,並保持近年來穩外貿政策立場和措施的連續性,為市場主體提供穩定預期。
三、調整穩外貿政策思路
1)利用新的形式助力外貿發展
疫情緩解應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員聚集在相當長的時期都可能不被鼓勵。因此,全國各地傳統的外貿推介活動如宣介會、展會等形式將大幅減少,建議多利用新的形式開展線上活動,如利用電話、微信、直播、虛擬現實或增強現實等手段,將現場交流改變為隔屏溝通,將外貿活動受到的負面影響盡可能降至最低。
2)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並推動服務貿易升級
儘管疫情終將解除,但在此過程中貿易夥伴在海關檢疫中無疑會增加環節或限制,既降低貨物貿易的效率,較大概率也降低貨物貿易規模。穩外貿政策可以向支持服務貿易傾斜。事實上,在外貿規模成為全球第一後,中國也一直在強調服務貿易的發展。在傳統的、低成本的服務貿易優勢已經不顯著的情況下,需要推動服務貿易升級,發展醫藥研發、設計、會計、法律等領域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務貿易。
3)結合實際擴大進口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已經連續舉辦兩屆,充分展現中國不以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的立場。疫情期間,已經加大了對防疫物資、生產原料、農產品等的進口。隨着疫情緩解,繼續做好擴大進口的工作,既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為扭轉全球貿易失衡做出貢獻。
4)繼續培育外貿新業態發展
跨境電商等新業態在近年來本就處於蓬勃發展的態勢,儘管在外貿總量中佔比仍然較小。疫情的客觀現實凸顯了外貿新業態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技術的優勢。穩外貿應在營商環境、監管措施等方面入手,繼續培育外貿新業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