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有多位學者和商界人士指出,中美貿易戰的源頭並非所謂「貿易逆差」,而是出自政治考量,其實這一說法在2017年特朗普上任後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初現端倪。報告對華用詞皆落在具敵對性的「rival、adversary、revisionist power」上,奠定美對中強硬的「戰略競爭」基調。該份「投名狀」被指是設定一個外部威脅的靶子來凝聚國內共識、獲得選民支持的舉措;可說是又一以民粹操作選舉的例子。\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周文港、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一級研究助理 劉敏輝
從美國最新的加稅清單來看,首當其衝的是科技及「2025中國製造」相關領域,即航空、造船、通訊、電子、機械等行業的中國製造商將受較大衝擊,電訊運營商亦可能由於上游設備提價甚至被禁止入口而受到影響;航運、港口等商貿運輸行業也將受到波及。大豆製品業、養殖業、食用油等也可能因中國反制而提升成本。中國部分企業將因此倒閉,而大型企業、部分外資企業至少將生產線轉移至東南亞,導致中國的失業率上升。據美國擬定的第二輪貿易加稅清單,商品範圍進一步增大,涵蓋紡織品、皮革製品、傢具、電子、冰箱等消費品和其他工業用品。因此,出口為主的加工製造業,如在珠三角的港資製造商將受其害。
一項由本港四大商會之一進行的經濟分析亦曾指出:「內地港商捲入中美貿易戰的『風險敞口』和『受創面』不容低估」,受影響的港資公司主要表現在訂單直接減少、買家壓價上。最令人憂心的是貿易協談懸而未決之局面,如特朗普5月份突然宣布的加稅消息、戰局風向的反覆變更都使貿易戰的前景未明,投資者和國外客戶自然傾向保守,提前轉移投資及訂單到別處;銀行也可能採取保守措施而減少支援國內易受貿易戰影響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信貸,恐加速這類企業的倒閉或向其他國家轉移。
中方已經預見,應對出口工業受挫引發的倒閉和失業情況,需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基礎建設、推出新的產業政策、推動專門扶持中小企的貸款措施,尤其優化營商環境等,以促進就業。事實上,中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來消化勞動力,各地對創業的鼓勵及補貼政策亦正進一步完善,相應不難應對就業問題。面臨不穩定的局勢,中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很可能是這次貿易戰的重點;因此,需要保持積極財政政策、保匯率,繼續去槓桿來減少金融風險和穩定市場信心。
改革政策加速落地
另外,可通過加大對「一帶一路」沿途地區的開放來抵禦美方「封閉」的策略,譬如開放高端製造業在中國的投資等。特朗普政府挑起中美貿易爭端,踐踏多邊規則和體制,最終目的是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若其擊敗中國,則可能進一步逐個擊破其他多邊規則國家;屆時,不同國家都會非常清楚,如果中國敗陣,對他們的影響亦將更為直接和巨大,美國商務部於7月2日公布將針對來自越南、台灣及韓國徵收「最高456%的懲罰性關稅」便是先兆之一。因此,中方應攻其要害,更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和合作,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拓展外部市場多元化,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
貿易戰既會影響出口,亦同時也將是擴大內需的契機。隨着經濟不斷增長,中國內部消費力已不容小覷,譬如日漸壯大的中產階層市場;據不同的研究報告估計,中國中產人口在1.54億至6.41億之間。胡潤百富及福布斯中國等有關中國中產的報告亦指出,這一群體格外注重子女教育、關注消費品品質、更願意投入服務性消費項目。政府應根據這一龐大市場的需要規劃相關措施,加快產業轉型,推出利好政策以鼓勵相關行業如教育、飲食、文創、旅遊休閒之發展,企業也應加快技術創新、增加產品、打造品牌等,共同拓展中國的中產市場。
中國已從高速增長轉入中速增長的「新常態」,改革進入深水區,貿易戰危機很可能倒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加速落地、提供動力來攻克改革中的硬骨頭、加大自主研發力度攻關核心科技;深化改革的結果,亦將加強中國對貿易戰的回擊能力。中國深耕多時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將成為有力部署,其發展不僅是國內消費和生產的新引擎,若結合好金融、物流、科技的多重優勢,還能打造成為中國對外開放(比如引領「一帶一路」市場)、對內經濟體制和營商環境改革,以至技術升級的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