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廣州新建的加氫站
國家新能源綜合利用示範區廣州開發區近日出台「氫能10條」,在全國率先實現氫能源全產業鏈扶持。廣州試圖通過引進頂尖研發團隊,攻克關鍵零部件和核心生產環節,構建涵蓋燃料電池、電堆、膜電極與質子交換膜、車載氫系統與加氫設備以及整車製造的全產業鏈,走出一條發展培育氫能產業差異化道路。有從事氫能的企業透露,尋求合作企業呈幾何增長。\大公報記者 敖敏輝(文、圖)
2019年被認為是中國氫能源產業爆發元年,但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國產率低、基礎設施不足、專項政策法規缺失、商業模式尚未形成等問題亟待破解。事實上,在正式發布之前,「氫能10條」第一稿便在氫能行業一定範圍內公布。「氫能10條」幾乎是沿着產業各個環節來量身制定的。
2018年2月底,總投資8億元(人民幣,下同)的鴻基創能燃料電池膜電極項目落戶廣州開發區,這是當地首個氫能項目。今年3月,鴻基創能發布了膜電極產品Hykey1.0,生產成本比市場主流膜電極至少低30%,而性能提升了40%,實現了氫能電池膜電極這一氫能產業「卡脖子」產品的國產化,填補了內地高能量密度膜電極產業化空白。
尋求合作企業呈幾何增長
「政策第一稿出來後,主動到我們公司來尋求合作的企業,幾乎呈幾何級增長。」鴻基創能首席執行官鄒渝泉說。
相關政策也吸引了境內外資本的湧入。8月底,由香港資本聯合國企、民企成立的灣區氫谷宣布動工,打造氫能源產業集聚中心、研發設計中心、檢測中心、國際交流中心。同時動工的黃埔氫能創新創業中心,它將引入中德氫能源創新研究院等一批高精尖氫能龍頭企業和團隊。
廣州雄韜氫恆科技有限公司同樣是廣州開發區氫能核心零部件生產企業,自主研發出被稱作氫能源發動機核心的電池電堆。其在此基礎上生產的發動機功率已經達到60千瓦,兩倍於目前主流氫能發動機。
該公司總經理助理黨岱告訴大公報記者,「氫能10條」的力度全國罕見,它正吸引一批高精尖龍頭企業和人才入駐,並組建和引入研發機構,利好像雄韜氫恆、鴻基創能這樣的氫能源中上游產業。
鄒渝泉指,「氫能10條」對鴻基創能來說,其重要意義還在於對終端市場的培育。「比如新政對加氫站有雙重補貼,力度非常大。渠道和網點如果稀缺,有再好的電堆、量產再多的氫能源汽車,都沒有意義。」
其實,是次對加氫站的建設和運營補貼,被行業企業視為是本次新政的最大亮點之一。
補貼加氫站降輕企業成本
業內人士指,多個地方出台支持氫能源產業發展,但重心多偏向整車製造、零部件研發和生產以及商用車示範應用等。而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加氫站方面,思路多是期待「以車帶站」,這和國外先建基礎設施的路線正好相反。
加氫站投資企業雄川氫能科技(廣州)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姚麟峰對大公報記者表示,目前,氫燃料電池車加氫成本多在50元以上,這和加氫站的網點密度有重要關係。
在鄒渝泉看來,整體上看,廣州的氫能源新政的最大價值在於,不僅補貼了下游終端市場,還瞄準了上下游全產業鏈進行全方位的扶持,最終可令各個環節成本降下來。
廣州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期待通過完善氫能產業鏈,到2020年,氫能產業產值突破200億元,到2030年,產值達到1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