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利桑那大学 Crowder Hall音乐大厅举办《红楼梦交响音乐会》,赢得观众起立长时间的掌声。图为王立平与原唱者陈力在该舞台谢幕。受访者供图
大公网3月5日讯(记者 王欣欣)“我这一生小心谨慎做事,只有这么一次,胆大妄为选择独立接下了《红楼梦》作曲的任务,四年多的创作折磨,写的苦、写的难、写的累,但是写的过瘾。我把全部的才华都献给了《红楼梦》!” 堪称音乐大师的王立平有着太多的传世名作,身兼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等十余个社会职务,因亲手创办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而被国外音乐同行称为“中国音乐著作权之父”。可在大多数百姓心中,《红楼梦》是王立平为中国音乐立的一座不朽丰碑。
近日,王立平大师在哈尔滨接受了记者专访。对于那段创作经历,王立平用“置自己于死地而后生”来形容,甚至说,“再创作一次就要跳楼”。然而,巨大的创作压力背后,正表现了一个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精益求精和执着献身!
放低自己 最大限度追求作品真实艺术境界
一个明媚的上午,记者见到了年近七十、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王立平先生,他拿着一张友人刚刚送的旅游照片高兴的对记者说,“这张照片我照得好,牛仔裤,双手插兜,这个动作显得我很潮很时尚。”
“创作《红楼梦》,我受到的磨难是空前的。”这是王老评价那段经历,说过最多的一句话。1982年,41岁的王立平以 “满腔惆怅,无限感慨”为音乐创作基调,用整整一个下午的侃侃而谈,征服了《红楼梦》剧组的专家和顾问,独自接下了全套曲目的创作任务。可兴奋劲刚过,王立平就陷入了深深的抑郁,坐在钢琴前,脑子一片空白。“我从小就喜欢《红楼梦》,这部艺术作品是伟大的。我能与曹雪芹结缘,这是人生幸事,可如何把他的伟大作品尽可能把握再现,让大众喜欢接受,这是创作过程中我接受的长久拷问、折磨和逼迫。”
底特律交响乐团首次在上海演出交响乐版《红楼梦大提琴随想曲》,这是香港大提琴家李垂谊和香港作曲家黄显扬共同改编的曲目。受访者供图
“为《红楼梦》作曲,与以往创作不同,不能只体现作者的感受,而是要把自己摆在最后,要写出曹雪芹怎么想,他笔下的人物怎么想。把曹雪芹的思想、艺术境界、笔下人物的真实特性原原本本表现出来。”按照《红楼梦》的艺术境界需求去写,做这个决定,王立平冒了很大的风险。因为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大多数人的思想境界与曹雪芹作品的真正表达还是有一定距离,自己创作也只能去无限努力接近原著的深度。至于能否让大众喜爱、接受,写出曲子的魅力,王立平的希望就是比一半多一个人能喜欢。
王立平的写作速度曾是乐坛佳话。他曾在三天之内写出《太阳岛上》、《牧羊曲》,但这一回,他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写出《枉凝眉》和《序曲》。忐忑不安地将这两段投石问路的曲子交给剧组时,几乎是捂着耳朵等待“批评”,但是出乎他的意料,歌曲得到了剧组上下、乃至红学家们的一致好评!甚至全套曲目广受欢迎。“当时完全没想到会真的成功了,我想还是因为它符合中国人的感情脉络,老百姓是我的知音。”
“四年创作,没过一天好日子”
“长期把自己置于剧中人物的思想中身临其境,不这样就很难接近和认知曹在想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他的那份痛苦、大爱和快慰。”为谱写全剧音乐,王立平老师耗时四载有余,呕心沥血,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身心几乎到了痴狂的地步,饿了就吃点最简单的,困极了就上床躺一会儿,醒来就接着看文献写乐谱,甚至梦里都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四年多,我没有一天好日子过,每天都是在极大的压力下反复地推敲,也从来没有哪段乐曲是靠灵感而写,都是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挖出来的”。1986年写完《分骨肉》一曲,王立平也不知道为什么,趴在钢琴上痛哭不止。
“老实做人从艺,是艺术不可触犯的天条”
对于“空前绝后”一词,王老说,未来适合的时候、适合的人终究会不断超越前人。坦率的说,当今艺术有一个很大的软肋,就是比较浮躁,不想花真正的功夫,又想获得荣耀。“急功近利,是文学艺术的大忌,而且大半的下场不好。”投机取巧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艺术成就的,老老实实的做人,老老实实的从艺,老老实实的下功夫,是艺术人必须遵守的,不可触犯!
《葬花吟》写成“天问” 开创红学新注解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一首52句的长诗,是全剧最能体现作者对人生的反思,王立平写此曲用了一年零九个月,这也是他写得最苦的一首。
“《红楼梦》中众多姣好女子,只有林黛玉最聪明,把人生和命运看得最透彻,所以她最痛苦,最绝望。把《葬花吟》写成“天问”,王立平不知合不合适,当时就把周雷、胡文斌等红学家请到家中试听。红学家听后哑口无言,被问蒙了。几个人悄悄商量后,兴奋的一致认为这种写法太好了。红学家有很多争论,但曹雪芹受屈原影响,是大家的共识,完全符合红学家们对曹雪芹的认知,等于为曹雪芹受屈原思想影响加了一个有力论据。这首曲子等于一篇红学有力的论文。“经历了漫长的思想旅程,能够与红学家达到殊途同归的相同认知,我觉得自己还是很用功的,等于在红学上开创性的做了新的注解。《红楼梦》就是一声叹息。它说不尽,道不完,已经成为中国人心尖上的宝贝,因为它太传统了,太经典了,也太现代了,依然牵动着现代人的情感。”
“投入真情实感,才是艺术创作老老实实的办法”
写《红楼梦》之前,王立平早已凭借《驼铃》、《少林寺》中的《牧羊曲》、《大海啊故乡》等多支影视金曲成名。尤其是1993年一首《太阳岛上》让哈尔滨成为众人心中向往的浪漫之都,引起了一代人的共鸣。
回忆起这首歌,王立平说,当时仅有一天时间要为专题片《哈尔滨的夏天》创作两首曲目,“时间太仓促了,甚至播出时,我都没敢写上自己的名字,就怕大家不喜欢,丢人。”不想,这首歌一时火遍大江南北。王立平每天都要收到一麻袋的观众来信,表达对这首歌的喜爱之情。“我当时没去过哈尔滨,也没去过太阳岛,可是表达一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我一直在蓄积情感,想表达的题材。《太阳岛上》给了我一个借景抒情的契机,也更说明了艺术作品是要有真挚情感的,否则表现力将大打折扣。”
“有一些东西是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中无的,作曲家的责任就是把这些挖掘出来,唱给大家听”,王立平说,我写的每一首曲子,我都很爱,不爱的作品我就不会写出来,情感虚假是无法打动人心的。只有艺术家自己热爱到一定程度,加倍的去感知感受,才能通过作品去激荡和感染别人。“每写一个作品,都投入真情实感,这是老老实实的办法,容不得半点虚假!”
梦系红楼 让民族情感感染世界
2009年,“梦系红楼”十年纪念演出音乐会奏响新加坡,这是87版《红楼梦》全版主题音乐第一次走出国门。而此前,王立平是坚决不同意将《红楼梦》全套曲目专题整场出国演出的。“当时觉得音乐太哀愁了,整个都是哀婉的基调,带着忧郁,从头哭到尾的音乐会太压抑了,所以我一直没同意”。新加坡著名指挥郑朝吉先生的助手特意被派来说服王立平。“她说,这么多年来,只要坐郑朝吉老师的车,音响里播放的永远都是《葬花吟》,这一句话深深感动了我。”《红楼梦》音乐会在新加坡演出了6、7次,场场爆满,票卖完了,还有很多人久久不愿离去,音乐会现场就把门打开,大家进来站着听。
5年前,王立平受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大学约请,让《红楼梦》奏响在美国。音乐会由美国人指挥、美国人的交响乐队演奏,加上美国人和中国人共同组成的合唱队用中文演唱,王立平特意邀请了原唱陈力前往演出,得到美国观众的一致认可。“音乐会后,一个胖胖的美国老太太,一把把我抱住,她说她不懂中文,但听明白了这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悲剧,她非常喜欢、非常感动。”
《红楼梦》音乐会先后在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并收获巨大成功,甚至俄罗斯芭蕾舞剧团也有意向把《红楼梦》做成芭蕾舞剧。王立平说,只有民族的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的,只不过现在交流渠道比较少,中国的艺术真正加工成现代的艺术,还有广阔的空间。文化艺术创作的从业人员提升的脚步,如果赶不上群众对文化要求的进步,那就是退步。“创作更多好的艺术作品,去带给人美感、带给人启示、带给人激励,这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