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钧瓷大师孙军:中国原始青瓷发祥地 复原郑州柴窑

時間:2018-11-28 16:04:05來源:大公网

  大公网11月28日讯(记者刘蕊,通讯员谷素梅)日前,孙军接受了河南省版权局颁发的“郑州窑和郑州青瓷恢复烧制项目”版权作品证书。对于一生钟情民间工艺美术,近20年痴迷于瓷的陶瓷专家孙军来说,该项目所涉及的六亩窑址和两口瓷窑,将成为他人生下一阶段内的全部工作重心,承载着他复兴郑州窑,揭开与秘色瓷并称“陶瓷史两大悬案”的柴窑神秘面纱的重任。

  孙军:乐“瓷” 不疲 复兴柴窑

  见到孙军时,他正在河南珍宝馆郑州窑项目工地上指挥工人加赶进度。他告诉记者,等项目一完工,他就要搬过来,全身心地投入到郑州窑的烧制和珍宝馆的建设中。简易空旷的屋内冬天格外清冷,两个窑火烧得正旺,左边“郑青瓷”窑是他接下来要攻克的方向:烧出后周世宗帝柴荣时期的柴窑。右边“郑红瓷”则是他对师傅杨文宪先生技艺的传承。

  从1995年大学毕业后接触瓷器,河南陶瓷事业方兴未艾。至今20多年,期间大力推广钧瓷文化,作品屡屡获奖,孙军在钧瓷领域开辟了自己的天地。但他并未打算就此止步,当记者的工作经历让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研究者的执着精神。

  2012年,受其师杨文宪先生嘱托,他开始从一米多高的资料中着手整理,编撰《中国陶瓷名釉》。谈起这本用时三年,惶惶30万字的书,孙军还不免感慨。大年三十和初一,当大家都在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时,孙军就悄悄一个人到办公室整理这些资料。“你看我的眼就是这个时候近视的”本来大学毕业眼睛都不近视的孙军,现在一只眼睛的视力就只有0.6,一看远处就不舒服。

  2016年这本书终于第一次印刷出版,完成了孙军和师傅的一个心愿,让大家从名贵釉色方面去认识中国陶瓷,感受陶瓷色釉的独特美学价值, 也正是在编写这本的过程中,孙军发现中原陶瓷史中五代时期有一处断层。唐中期烧制出了中国青瓷高峰的秘色瓷,诗人李龟蒙曾赞誉其色:夺得千峰翠色来。而唐中期至宋早期的200多年间,文献中关于陶瓷的记载却相对匮乏。其中关于后周时期烧制出另一高端青瓷“雨过天晴“瓷的柴窑虽有诸多资料提及且赞誉甚高,但大多一笔带过,并无详细记录。且因为至今没有发现其窑址遗迹和流传下来的瓷片,一度被人认为是陶瓷史上的一大悬案,有无尚且存疑。

  “穆青老先生说过记者就要做研究性记者”,正是本着这样的探究精神,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烧瓷经验的孙军开始了自己崭新的尝试,还原柴窑,烧出“雨过天晴”。在他看来,既然史料有记载,那么柴窑有极大的可能就是存在的,也许正如秘色瓷一般,只是需要时间去发现。

  关于柴窑的记载一说郑州,一说开封,通过对古文献和古道的研究,孙军判定当年的柴窑就在郑州。孙军说,郑州从商代就掌握了原始青瓷的烧制技,是中国原始青瓷的重要发祥地,古代文献记载五代时郑州更是烧制出了精美绝伦的柴瓷。比如,明代王佐所着《新增格古要论》中专门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瓷史》记有“五代数十年间,其瓷窑可考者有五,曰郑州窑、曰耀州窑、曰宣州窑、曰南平窑、曰越州窑”,郑州窑为诸窑之冠。另外兼任中原古道研究会会长的孙军,利用“古道” 佐证了这一观点:“古代窑址大都选在交通便利和原材料丰富的地方。五代的五个朝代,都城大多在开封(后唐都城在洛阳),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是开封、洛阳、长安一线,唐德宗时,定‘上都至汴州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为次路驿’,古官道附近是瓷窑选址的首选,比如已知的在中国陶瓷史上十分重要的巩义窑。郑州位于洛阳与开封中间地带,出郑州就是平原,因此,郑州自古以来就是这条古官道上重要的驿站,郑州西边和南边就是丘陵和山地,燃料丰富,瓷土丰厚。在当时情况下,离都城开封最近、最适合建御用瓷窑的地方,就是郑州了。“

  窑址确定了。对于已经有20年烧窑经验的孙军来说,接下来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釉色。文献中流传下来的关于柴瓷的记录,只有12字的描述”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生如磬“。其余三点尚有标准可依,只是其中的”青如天“最为抽象。“我经常想象,如果回到1400年前的后周时期,开封的‘雨过天晴’是什么样的?参照《清明上河图》,就可知道后周时开封的地理地貌,有丘陵、洼地、沼泽。我在寻找现存的类似的地方,看看雨过天晴云破处是什么样子。”这里孙军还做过一个考证,史料中有作”雨过天晴“也有做”雨过天青“,但是孙军经过考察认为后周世宗柴荣正处于一个浪漫的年纪,是一个有才情谋略的帝王,“天晴“更符合其当时的心境。从思想畅游回到现实中,他会留意嘱托亲友留意每一个雨后。一张朋友在三江源哈拉湖无人区拍摄的雨过天晴的照片,最符合他心中的想象。孙军直言如果用颜色釉烧出这样的颜色并不难,虽然现在大多数批量生产的陶瓷就是这样做的。但是既然是复原柴窑,他就要用当时最传统的工艺,用铁原料烧出想要的天青色。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进,直到达成自己满意的效果。

  钧瓷以釉色为重,往往“十窑九不成”,一件珍品的形成会有上百件钧瓷为其铺垫。在寻找“天青色”的路上同样是这样,孙军认为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是为后人提供一个可以站脚的基础。“我不能说自己烧出的一定是柴窑,但是努力接近柴窑原来的样子;我们一起推动一件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看谁能烧制出更好的作品”。

  如“瓷“纯粹 浪漫而自由

  孙军,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代表作品有《乐舞中华》《国韵》《盛唐气度》《美佛》等, 获得诸多国家级奖项,多件钧瓷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20多年的创作中,孙军在钧瓷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的“孙氏风格”。他提出钧瓷的生活观念,唯美理论和精品意识。

  出生于河南省南部的一个颇有古风古韵的小县城,受其熏陶,孙军从小就对美的东西情有独钟。家乡的汉白玉雕画被他一遍遍临摹,古墓出土的陶瓷瓦罐要被人打碎,他不顾危险抢抱出来。等到小学时,他就能画出一个个生动美丽的图案。到了大学,孙军读的是中文系,其中最爱的一门课程是 “美学”。“美非常简单,美就是线条”,课堂上老师的这句话便深深地融入了他今后的创作美学中。

  他把”上善至真”,“唯美”作为座右铭,要求自己的作品必须带来美的享受,体现时代精神,向上向善,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如展现盛世欢歌的2014年世界工艺文化节金奖《乐舞中华》,获中国工艺美术品博览会金奖的《盛唐气度》等等。

  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与禅宗少林和佛学结缘,他创作出最满意的作品之一《美佛》。在野外写生时,看到蓝天下宁静河面上一群群游过的白天鹅,他感叹与自然之美,创作出代表作品之一《白天鹅》,诸如种种,不胜列举。他主张古典与现代结合,禅学与生活结合,继承与创新并举,抟泥幻化,孙军赋予手下每一个静态作品表达的情感。美术评论家李伯健曾评价道:“孙军是学中文出身,所以他的作品浪漫而自由,充满了文学般的想象,具有浓厚的人文和美学气息。”

  了解孙军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实干的梦想家。

  孙军告诉记者,曾有一段时间“江湖上有两个孙军”,一个是做记者的“孙军”,一个是陶瓷界的“孙军”。

  大学毕业的孙军就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梦想,进入河南省最好的媒体单位工作。1996年一次采访过程中,他第一次接触到汝官窑遗址,也是第一次接触陶瓷,看着河岸边堆砌的匣钵,坑底里堆积的碎瓷片,厚厚的烧过的窑土,他受到了强烈震撼,这片冷落的土地上古代陶瓷烧制该是何等兴荣。他固执地捡回了一捧陶瓷碎片。那里面装着他的另一个梦想——对民间工艺美术的热爱。

  之后他又接触到钧瓷,并彻底着了迷。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陶瓷几乎占据了他工作之外的全部时间。孙军说当记者最痛苦的就是值夜班,但是对他来说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干一周休息一周,这样他就可以有整块儿的时间去专心钻研到陶瓷中去。在完成工作之余,他常常背着相机去到深山老林里,去看那些古窑址,常常一出去就是四五天。

  记者注意到才40多岁的孙军就已经有了白头发,比同龄人显老了许多, “你看,头发都累白了”, 他打趣道,他说自己就是一个烧窑的。在工地上指挥工人时还像一个包工头。

  如今不干记者已经五六年,回忆起那段经历,孙军仿佛并没有觉得累。“我不羡慕他们(同行),现在他们还羡慕我退休了还有事情做”。孙军说那时候研究陶瓷都是偷偷地,没敢让自己单位的人知道,有时候作品获奖去领奖,有记者拍照,他都想法设法地不上镜。

  如今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事业,孙军反而希望业界的同行能多来报道,让大家都知道郑州窑,知道柴瓷,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20余年间,孙军不仅做陶瓷,还开创了河南省的很多第一,2017中国文化产业百位年度人物河南唯一入选者;2004年参与策划第一届禹州钧瓷节;2008年建立中国第一家大型泥塑艺术馆—淮阳泥塑艺术馆,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2011年成立第一家以钧瓷收藏、研究宣传为主的全国钧瓷收藏家联谊会。

  一生为此瓷,他的书房里,陶瓷的书加起来都价值几十万,在研究柴窑时,他花了3000多买了一本十页的古书,只为了书中的一句话。“花钱也没办法,就为了能把这个事情搞清楚” 。

  在窑址工地一角的桌子上还放着他的画画的材料,即使再忙,他也要忙里偷闲,每天画两小时的山水画。在他看来,美是相通的,做瓷人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提升审美。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