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心虛」的是枝裕和/楊 騏

時間:2018-06-20 03:16:19來源:大公網

  「對於青春期活在充斥着『各種類型的電影都已拍遍』的八○年代的人而言,經常會懷疑:現在自己拍的東西真的是電影嗎?然而就算有這樣一份『心虛』,我仍想穿越(電視人出身的)血統,乖乖變成電影場合裏的一顆小水滴。」

  剛憑藉《小偷家族》獲得康城電影節最高榮譽金棕櫚獎的是枝裕和,在他的拍攝手記中這樣寫道。

  香港觀眾對「是枝裕和」這個名字想必不會陌生,他的不少電影都在香港上映過,這部令人引頸以待的《小偷家族》也即將在港正式上映。海報上看上去其樂融融的一家六口,實則是毫無血緣或親屬關係的六個社會邊緣人,躲在同一屋簷下抱團取暖,時不時以偷盜等不法行為維持生活,自從四歲的老幺Yuri被撿回「家」中,他們原本藏得嚴實的身份被層層剝開……

  影片的題材是導演一貫關心的「家庭」問題,拍攝手法也是質樸的低角度運鏡。是枝裕和導演的電影,節奏往往都是平穩紓緩的,就像微胖的導演本人一樣敦厚溫柔,但他的每部影片又都有一個基本的「爆點」,像一個小浪頭打來,拉出了層層白浪又緩緩淹沒在下一波浪花中……比如《誰調換了我的父親》是由「抱錯嬰兒事件」點燃的,《第三度殺人》則是在嫌疑犯三隅高司的反口覆舌中遞進的,而《小偷家族》在影片行將收尾時,「婆婆」樹木希林的死亡、「兒子」城檜吏被抓現形,這接連的事件令溫吞隱忍的敘事急速綻放開來。

  「成為一家人」的核心到底是什麼?是血緣?是相處的時間?還是純粹的「稱謂」?這是導演從《誰調換了我的父親》就反覆自問的議題。而這次《小偷家族》更是將焦點全部放在底層百姓的一面,並用一個長鏡頭,借助「母親」安藤櫻表面平靜實則歇斯底里的剖白,控訴了「每個孩子都需要親生母親」的意識形態─「那是作為母親的人自己的錯覺吧」、「不是生出了孩子就有資格稱作母親」。

  與是枝裕和熟識的演員都說他時常會扔許多問題給他自己,甚至怕他被過重的思慮給壓垮。因為「心虛」,所以「虛心」。我想作為電影人的是枝裕和,就是抱着這樣謹小慎微的心態在思考「電影」這件事的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