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京滬圖鑒:女子勵志劇有讚有彈

時間:2018-06-17 03:15:29來源:大公網

  背井離鄉,在大城市打拚的你,一切順利麼?從日本網劇《東京女子圖鑒》的齋藤綾,到今年內地優酷出品網劇《北京女子圖鑒》的陳可和其姐妹篇、正在優酷網播出的《上海女子圖鑒》裏的羅海燕,煲劇人看着她們在異地打拚的故事,難免對號入座,有人看到自己的故事,有人覺得女主人公的經歷,不論是職場抑或愛情,都好似鏡花水月,點到即止,缺乏與現實的對接。如此反差的口碑,恰說明劇集受關注程度。/劉 毅

  大概是繁華都市總能激起人們的上進心,自前年《東京女子圖鑒》大熱之後,今年內地也緊追這一IP熱,拍出了《北京女子圖鑒》和《上海女子圖鑒》,前者講述四川女孩陳可(戚薇飾,劇中原名陳可依)作為北漂的人生追求,後者講述安徽女孩羅海燕(王真兒飾)如何在上海一步步成為優秀廣告人,覓得人生價值。雖衍生自同一個日本IP,兩部劇卻由兩個劇組分別拍攝,北京版四月播出,大結局當日即是《上海女子圖鑒》播出之日。

  齋藤綾(水川麻美飾)來到東京的理由是成為被他人羨慕的人,陳可和羅海燕的打拚理由則是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但事與願違,縱使一次又一次遭受情場和職場的雙失意,從迷茫到認定內心真正的需求,雖也有從男人身上獲得性別便宜的時候,卻最終明白「真正的自由,是不會寄託在別人身上的。」故相比被物慾吞噬的齋藤綾,陳可、羅海燕的角色設定更貼近普通人,她們的經歷也直擊人性痛點,這也是該系列劇四月十日首播就破億的原因所在。

  除卻角色設定直面年輕人可能遭遇的社會難題,《北京女子圖鑒》亦在話題探討上下足功夫,譬如「職場文化」中的「站隊現象」,工作努力不如做老闆親戚;年輕人想買房,唯有靠父幹;「空巢青年」的孤單和焦慮;上海婆婆對外地媳婦的挑剔,以及價值觀不同的兩個戀人,最終都會分道揚鑣等諸如此類。不僅如此,主創亦通過陳可在京的十年,探討一系列女性話題:「有事業心的女孩不被人喜歡?」「主動離開不適合婚姻的女性就是失敗者?」「女性應該接受男方的分手費嗎?」

  角色特徵 奮鬥差異

  有觀眾說,看劇之後的最直觀感受,莫過於女主角晉級之路具偶然性,且遇到愛情的機率都相當高,總共二十集,差不多每一集都能交往一位男朋友,不斷失敗,不斷再邂逅,陳可入職新公司第一天因主動承擔工作任務就能引起上司張超(劉暢飾)的愛慕;羅海燕夜跑時崴腳,獲得香港富商蔡鐘閒(馬德鐘飾)幫助的同時還收穫了對方的愛情。誠然,筆者承認如此編排有助迴避真實人生真正殘酷的部分,並增加劇情衝突。然而雖然敘事手法相同,但兩劇編劇均將她們的性格融入所在城市特色,在陳可的打拚經歷中,不僅煙火味十足,還可看到人情關係對主人公事業的影響;而在羅海燕的廣告人生中,則讓人更多感受到個體的努力和反思。

  城市背景不同,文化各有差異,因此造成兩個女孩不同的奮鬥模式。陳可充滿四川人的直爽,有野心,不掩飾個人對物質的慾望,最大夢想就是可以買到一款LV手袋,有時會在職場利用性別優勢獲取工作上的便宜,她的成長進階總離不開周圍男性的幫助,甚至因為想結束漂泊生活而刻意選擇北京人做結婚對象;羅海燕重視個人奮鬥,不願將婚姻視作人生捷徑,而是通過與他們的交往,不斷審視內心,保持獨立人格,且不似陳可靠男性引薦獲得工作機會,而是通過實打實的面試、筆試,進入廣告公司(雖然入職過程不真實),還會因為英語不好而特意報了英語補習班,為趕項目進度而頻繁加班。

  愛情麵包 不斷抉擇

  如今編寫內地都市劇,如果不給一個獨立女性的身邊塑造三個以上的男朋友,彷彿就不能體現女主人公的成功,《北京女子圖鑒》和《上海女子圖鑒》也沒能跳脫出這一窠臼──陳可在十年間交往了十一個男朋友,部分男友甚至直接影響陳可的人生進階。其實,與其講陳可遇到的形形色色男人們,不如專心講好其中幾條感情線,反映女性內心訴求。畢竟篇幅有限,過多的感情經歷勢必減弱女主角的奮鬥部分;羅海燕也在劇中交往一眾男朋友,然而面對不尊重她人生追求的初戀陳曉偉(李現飾)、裙腳仔上海男人楊呈遠(袁文康飾)、求婚時就覬覦自己房產的白強(鐵偉光飾),甚至是開出豐厚條件、足以讓羅海燕成為人生贏家的超級大富豪林立(姚櫓飾),她都能勇於說「不」,即使這段婚姻能給她帶來巨大的好處。

  與羅海燕的獨立相比,《北京女子圖鑒》中的女老闆顧映真(吳越飾)的奮鬥格局就顯得不那麼值得稱讚。作為女強人,顧映真本可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打拚史,但令其在北京擁有四套房產和一間公司話事權的原因竟是「我離過兩次婚,每次都是對方的錯,所以我得了好多賠償金。婚姻是女性的第二次投胎。」女人抉擇愛情時,難免衡量愛情和麵包孰輕孰重,但比之容易向現實妥協的陳可與其老闆顧映真,羅海燕和她的女上司斯嘉麗(劉孜飾)對於愛情的抉擇,則更貼合當代都市女性形象。不求王子贈予水晶鞋,而是靠自己奮鬥,如此得來的水晶鞋穿在腳上豈不是更踏實?

  《北京女子圖鑒》及《上海女子圖鑒》雖與真正的現實還有一段距離,且角色趨向臉譜化,行為邏輯欠缺層次和交代,但如此敢於表達自己想法和慾望、說着「我愛你,但我好像更愛我自己」的女性,於內地熒幕而言,也算一次不小的突破。陳可和羅海燕正如都市平凡而忙碌的你我,迷茫又堅定,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愈挫愈勇。沒有誰能拍出真正讓所有人滿意的「女子圖鑒」,畢竟每個人的軌跡不同,但筆者認為,既然是講述當代獨立女性的勵志故事,編劇可以嘗試的其實還有很多。

(下期「全民煲劇」將於七月一日刊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