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窮困日子的老人家,不論當前的經濟狀況多寬裕,那省儉的習慣還保持着。
超市魚檔有活魚賣,最便宜的是鰂魚。鰂魚又分紅鰂和黑鰂,以磅計紅鰂貴加幣一元,其實吃到嘴裏不覺有分別。省儉老太太一定選黑鰂。當缸裏游水的鰂魚死了,夥計會把它撈出來另售,不論紅黑,一律依游水黑鰂的價錢每磅便宜兩塊錢。省儉老太太一定選這種「上水」貨,因為一條可以省三到四塊錢,而且說真的,的確也吃不出差別。
超市有廉價蔬果攤位,把過熟或破相的蔬果以相當於半價的平價出售。省儉老太太對此極有興趣。問題是買回家之後,發現破損的地方常被放在看不到的一面。而一大袋已很熟的香蕉,來不及吃很快腐爛,究竟上不上算,這道題目不容易算。
襪子穿久了會破,內褲的橡筋頭會鬆,如今的年輕人棄之可也。省儉老太太會戴上老花鏡,艱難地穿針引線,補破洞,換橡筋。她自己修補之後再穿覺得很安樂,也符合現代環保惜物原則。年輕人可不是這樣看,他們,尤其是年輕女士,喜歡新潮流行新款式,衣物未穿破已想換新的,怎會欣賞修修補補的舊衣物。
購物回來有許多包裝物,有的還十分講究,省儉老太太捨不得丟,總覺得留着有用,結果袋子、盒子越積越多,把抽屜、廚櫃都塞滿。年輕一代對此有微言,但省慣了,沒法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