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塚歌劇團是世界聞名的純女性音樂劇表演團體,分為花、月、雪、星、宙五組,每組皆有一對主演組合,一位是稱為首席明星的男役(Otokoyaku),一位是搭配首席明星的首席娘役(Musumeyaku)。
寶塚的男役多以歐美著名男明星作為參照對象,模仿他們的身形樣態與肢體語言,以增強自身的男性氣概,演出幾近樣板化的男性特質,而女役為了襯托男役的男性特質,則必須更誇張地發揮出自身的女性特質。可以說,雖然表面看來寶塚歌劇團是一個跨性別表演團體,所有男性角色皆由女性演員來反串演出,但她們的表演都是基於區隔並強調兩性的差異,突顯父權社會的二元化性別角色來進行表演的。
寶塚歌劇團的前身是寶塚歌唱隊,在一九一三年由阪急電鐵會長小林一三創辦。歌唱隊的第一次演出竟然是在室內游泳池。當時的小林一三為了吸引遊客,興建了兩層樓高的娛樂中心「Paradise」,但由於缺少溫水設備等原因,在僅僅運營了約兩個月後就面臨將要倒閉的窘境,這時小林一三靈機一動,轉而利用這一場所進行餘興表演,水池被改造成觀眾席,更衣室則轉變為舞台,就這樣上演了第一齣「寶塚」的演出。
日本女性形象的變化一直受不同階段的國家意識形態所左右。明治維新時期,政府受西方思想影響,鼓勵女性接受教育,但同時也鼓吹女性身為妻子和母親的重要性,在明治民法中甚至將「賢妻良母」奉為圭臬,這一方針也深刻影響了後來日本女性主義思潮的發展。這也就導致大眾一般不贊成女性外出工作,因此,寶塚僱傭女性來表演,尤其是女性還要反串出演男性,在當時遭受了強烈的反對。
對此,創辦人小林一三辯解道,女性通過出演男性角色,可以深入了解男性的心理狀況,進一步體恤、欣賞男性,因此在這些演員們退團以及出嫁時,因為她們能夠完全知曉丈夫對她們的期待,所以她們能成為更稱職的賢妻良母。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寶塚雖然是純女性的表演團體,但劇團本身的最高方針是為了父權社會的價值觀而服務的,男役必須演出陽剛特質、女役必須演出陰柔特質,製造出完全符合社會期待的性別形象。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