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圖:客家功夫文化研究會帶來客家舞麒麟表演。/主辦方供圖 中圖:繡花鞋第三代傳人王嘉琳展示自己設計的繡花鞋。左圖:市民參加繡花鞋工作坊。
「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2025」於昨日及今日一連兩天假「北角油街實現」舉辦。今次活動以「自然啟迪工藝傳香」為主題,帶領公眾透過五感體驗各種與大自然及香味有關的非遺技藝。作為一年一度的盛事,該活動受到市民關注,目前工作坊系列活動已經報滿。\大公報記者 顏琨(文、圖)
是次活動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脈協會主辦,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支持,為香港文化節及香港博物館節2025的節目之一。為配合今次活動的主題,非遺市集將展現蜂蜜製作、中草藥知識等多項融入工藝智慧的非遺技藝。而在傳統工藝創作方面亦會展示其深受自然美態啟發的成果,讓公眾感受自然之美如何融入創作之中。透過多姿多彩的互動攤位及製作示範,公眾將體驗自然與文化交融的獨特非遺風采活動。
呈現非遺表演 體驗親子手作
活動期間,不少團體將為市民帶來精彩表演。客家功夫文化研究會帶來客家舞麒麟;劍心粵劇團的小朋友帶來兒童粵劇;錦濤文太兒童武術學院帶來兒童功夫表演;溢安體育會則呈獻兒童醒獅演出,生動地呈現非遺藝術,同時展現文化傳承精神。一連兩日的工作坊則集合各式非遺傳承人,帶領公眾深入感受非遺技藝,學習製作繡花鞋、白鐵花瓶和廣彩,更有親子共同參與的小小點心師(壽桃包)及藥香工作坊,讓公眾在手作中感受非遺樂趣。
現場亦提供多樣傳統小食製作示範:前恒香老餅家總餅師文福安示範壽桃包製作、資深龍鬚糖譚達明師傅示範龍鬚糖工藝、金茶王大賽2024(港式奶茶)銀獎得主李素婷則演示港式奶茶的沖製過程。
繡花鞋第三代傳人王嘉琳本身是繡花鞋匠及插畫家。她表示,希望將刺繡和造鞋這兩項非遺傳承下去,同時加入創新設計理念滿足消費者需求,讓繡花鞋不只是傳統服飾,還可以配搭不同的現代服裝。圖案也可以有更多變化,例如將貓狗繡成鞋上圖案。「我覺得這一次的工作坊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通過和不同年齡層的體驗者交流,也給了我很多創作上的靈感。」
教授廣彩工作坊的老師鄭敏華自2020年學習廣彩技藝。鄭敏華表示,廣彩作為外銷瓷的重要代表,以滿足海外市場的偏好為主,風格趨向濃艷,香港師傅在創作廣彩時多用水調顏料,乾燥快、流動性強,講求繪畫精準、一氣呵成。在今次的工作坊中,她將把複雜的廣彩技藝簡化,令無繪畫基礎的人也可體驗。「(通過)基本線條勾勒和簡單填色就可以體驗整個創作過程,勾線用於確定輪廓,講求準確穩定,『洗色』則是上色技巧的一種,注重筆尖和筆腹的運用。」
選址冀吸引更多市民參與
與以往不同,今次選址在「北角油街實現」亦有深意。香港文化節創辦人趙式慶表示,「自第一屆起我們都是找熱鬧、人氣旺的地方舉辦活動。十年前很多遊客會來香港購物,但很少人關注到香港的傳統文化。那個時候大家對非遺沒什麼概念,當時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找一個平台,吸引到學者、市民以及遊客。」
在趙式慶看來,比起追求活動觸達的人數,他更希望這一次活動能有質量的提升,啟發更多香港的小朋友了解非遺。「非遺講的是一種傳承,傳承要從興趣開始。現在其實平台機會很多,一些比較著名的傳承人也有自己的平台,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是讓香港的市民更近距離去參與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