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清華設臨時緬懷室 港生向物理學不朽傳奇致敬 「楊振寧是科學巨擘 更是偉大愛國者」

時間:2025-10-20 05:02:30來源:大公报

  左圖:10月18日,清華教職工在校內設立的緬懷室弔唁楊振寧先生。\中新社;右圖:10月19日,北京最低溫度降至0℃,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外排起長隊,各界人士在寒風中等候進入臨時緬懷室,向楊振寧致敬。\大公報攝

  10月18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各界深切緬懷楊振寧,向科學界不朽傳奇致敬,認為他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也是心懷家國的赤子典範。

  清華大學在楊振寧生前工作過的高等研究院設立臨時緬懷室,接受校內師生及社會人士弔唁。19日一早,弔唁人員在門外排成幾十米長隊,還有人專程從外地趕來悼念楊振寧先生。就讀清華大學的港生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楊振寧先生不僅是科學巨匠,也是偉大的愛國者。\大公報記者 郭瀚林北京報道

  從楊振寧身上,人們讀懂中國科學家的理想與風範─既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又激揚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既有心有大我、胸懷赤誠的愛國情懷,又有自勉「寧拙毋巧,寧樸毋華」的大師風骨。他高超的學術水平、高尚的情懷品德,為世人留下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寒風中 弔唁人群排成長隊

  清華園內一座紅磚小樓是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是楊振寧晚年工作的地方。19日,北京的最低溫度降至0℃,前來弔唁的人群依然排成長隊,在寒風中默默表達對楊振寧的哀思與敬意。進入研究院大門後,弔唁人員在119室門前可以領取鮮花並簽名,牆壁上還張貼了楊振寧先生的生平介紹。緬懷人員分組進入119室後可敬獻鮮花,並向楊振寧先生遺像三鞠躬,弔唁儀式莊重肅穆。

  之後,弔唁人員可自行領取《楊振寧先生生平》介紹。該生平介紹在最後寫道:楊振寧的一生跨越兩個世紀,連接中西文化,是探索未知的不朽傳奇,是心懷國家的永恆回響。「寧拙毋巧,寧樸毋華」是他的治學態度,也是他的人生態度,他將自己的人生比喻為「一個圓」,從清華園出發,歷經了世界舞台,最終歸根故土。

  記者了解到,緬懷室開放時間為10月18-24日的每天上午九點到晚上九點,19日開放前還有半小時,門外已有不少人等候。清華大學在讀學生王同學告訴大公報記者,自己中學時的物理老師委託幫忙預約入校,故專門從遼寧瀋陽趕過來弔唁。外地遊客李女士此前預約今天帶女兒參觀清華大學,得知有緬懷楊振寧先生紀念活動,於是前往弔唁。「楊先生的事跡能激勵孩子刻苦學習、報效國家。」

  培育中國科研中堅力量 貢獻非凡

  前來弔唁的港生、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陳嘉誠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楊振寧先生是對近幾十年物理學做出重大貢獻的巨匠,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我在學校參演了一部話劇《馬蘭花開》,主要講的是『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的故事,2023年還曾回到香港進行巡演。大家都知道楊先生與鄧先生從兒時起就是好友,劇中鄧稼先對楊振寧說,希望你在國外經常想着我們的祖國,並送給了楊振寧一句臨別寄語─『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他表示,清華的學風與成就,恰恰是因為一代代的清華人的這種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擔當精神。這體現了清華精神的厚重,更體現着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

  清華大學教育學院的港生陳淳琳談到,「歸根居」是楊振寧先生放棄美國國籍,全職回到清華任教時的住所,也是自己每每經過都會駐足觀望的小院。先生以八旬高齡回到清華後,仍堅持給本科生講課,他推動成立的高等研究院,使清華在理論物理、量子信息等方向迅速躋身世界前沿。「楊振寧講座基金」已資助百餘名青年學者,他們中不少已成為中國科研中堅力量。「先生對科學探索的執著、對家國的深厚情懷,是我們這代學子應當銘記的。」

  「今天我攜帶了一張牛津大學Michael Bronstein教授的課程講義截圖,這很好地概括了楊先生的貢獻。」來自香港的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研究生林誠皓向大公報記者表示,楊振寧先生於1954年提出的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即楊─米爾斯理論),刻畫了自然界中除引力之外的所有已知基本相互作用,相關研究對他帶來很大的啟發。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