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武廟位於香港上環的荷李活道。
下周二秋分。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懂平衡的日子,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寒暑均衡、陰陽相半、冷暖相宜,天地間呈現出一種和諧之美。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人傾心秋分晝夜平分之奇妙,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韻律與生命力,體驗生活的簡單與純粹;有人沉醉秋分所象徵的陰陽調和之道,在平衡交替之間,參透世間萬物運行法則;有人則熱愛秋分之色彩與豐收之喜,於一片金色景象中,領悟辛勤耕耘後的滿滿回報。秋分在悠悠歲月長河裏,不僅承載着深厚的天文學意義,亦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
香港的秋分,很多習俗和其他城市一樣。吃秋菜,尤其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在秋分時節,南方莧菜正值成熟期。過往食物短缺,很多人家都會上山採摘野生莧菜。因田野間多見約有巴掌長短、嫩綠的細細棵,鄉人又稱之「秋碧蒿」。採回家後常與魚片「滾湯」,精心熬製成一鍋寓意洗滌肝腸、祈願闔家安康的「秋湯」。同樣湯圓、芋頭丸子、螃蟹,也是秋分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相傳舊時客家農民會遵循傳統放假休息,家家戶戶吃湯圓,且特意煮上十多個或二三十個不包餡的湯圓,用細竹叉插着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黏雀子嘴」,以保護莊稼免受破壞。延續至今,不管軟糯香甜,抑或橙黃橘綠、蟹肥菊香,每一口都是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都是歷史與傳承的印記。
最不同外地的,可能莫過於香港從一九五七年開始的一年一度上環文武廟秋祭典禮。《禮記.祭統》中云,「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意即因應四季之不同,祭祀也有不同。古代天子由於秋分過後夜漸長,晝漸短,陰氣日盛,陽氣逐步讓位於陰氣,十分重視秋嘗,認為其有秋殺之氣,也就是金氣過旺,故從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便身着黑白斧形花紋的特定黼衣於秋分日夜晚祭月,稱為「夕月」。到唐玄宗時,天子祭月禮規格由中祀升格為大祀,直至明清時期。明世宗嘉靖帝下令修建了專門祭祀月亮的夕月壇,此後明清兩代皇帝均在秋分時於此祭月,即今日北京月壇公園。人們熟知的人犯「秋後行刑問斬」亦源於此,天收人也生人,既來也去,盡其當然,順其自然,不可逆轉!
藏身於上環荷李活道高樓間的文武廟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廟宇之一,建於一八四七至一八六二年間,因供奉文昌帝與關武聖君而得名,一九○八年撥由東華三院管理,是香港政府法定古蹟。其秋祭大典秉承中華「春祈秋報」傳統,依據儒家之文化禮儀,主禮嘉賓及東華三院董事局成員均穿戴長袍玄褂,呈齊集、降神禮、初獻禮、恭讀祝禮、亞獻禮、三獻禮、望燎禮及辭神禮,籌拜文武二帝,為香港祈福,是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清單之一。據說在香港過往未有殖民者法律制度之前,這裏曾是本地華人以斬雞頭立誓方式自己解決矛盾糾紛的裁決之地。時至今日,儘管香江歲月流轉,人世滄桑,但文武廟仍香火鼎盛,人們依然懷着敬畏之心,在裊裊香火中寄託着生活的祈願,延續着世代的傳承。
此外,一些新界宗族,也會在每年農曆九月、秋分或重陽節時舉行秋祭。不過,他們的秋祭既是祭天,更是祭祖。以元朗厦村鄧氏秋祭為例,族中長老會先到祠堂旁小屋參拜文昌帝,然後由族長上香、奠酒。在主禮誦讀完祝文後,族人論資排輩,再輪流上前。最後「太公分豬肉」,即在長老主持下分發胙肉活動。待一切儀式過後,鄉親父老更會一起享用盆菜,一聚鄉誼,讓同一血脈的四方族人更加團結互助、安家固邦。
這些習俗,也都與秋分對應的卦象觀卦緊密相關。觀卦由下卦坤和上卦巽組成,屬異卦相疊,象徵着觀察和審視。巽為風在上,形容辦事像風一樣迅速且無處不到;坤為地在下,代表着地上萬物仰首觀察巽的行為,心生敬重和仰慕。秋分風行地上,猶如莊子《齊物論》裏「怒者其誰」中的「怒者」,然而風過而成樂籟之「人籟」「地籟」「天籟」。
「人籟」是基於人為造作和器具而形成的人為之音,恍如人在法律規則的約束和保障下所共同營造出的社會穩定與安全;「地籟」為風吹各種空竅發出的不同聲音,是自然的反應和趨向,說明人各有志,即使在同樣風吹環境下,格局不一樣,心態取向也就不一樣,可謂人心惟危;「天籟」無聲,出乎天性,發乎自然,擺脫人為束縛,與天和者,人與天地萬物共存共榮。這是一個借助人籟回歸人性平和、借助地籟實現內心清淨、借助天籟體驗自然天道自由的特殊時令,也是一個由修凡心、洗心、造心、治心到內化自我寬容和恕道,讓心靈重歸寧靜、豁達與平安的純熟時期。
所以,我謂之秋分、秋祭,是謝天,是憫人,是懷念,更是團結。當理想與生活平分秋色,要感恩懷念,要團結凝聚,與他人握手擁抱,與自我寬諒和解。此刻一個人,一杯茶,閒坐秋天的光陰中,雲不語,卻縹緲灑脫;風不言,卻飽含深情;大地沉默,卻寫意遼闊悠遠。這個世界,來過,是緣分,燦爛過,是值得。一切,不多,不少,恰好是心之所向。
走進秋分,願藍天平均分布在每一個人的秋天,也願每一個秋天,你我皆出席,同醉秋風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