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魯迅提倡木刻》陳煙橋 木刻(1937)/廣東美術館藏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今次展覽中就專門有一部分介紹抗戰時期的廣東藝術創作,即第三部分「匕首投槍——新興木刻運動及漫畫」。
抗日戰爭時期,廣東與香港是反法西斯文化戰線的雙城堡壘。在民族的救亡圖存之際,多位藝術家以畫筆為利刃,書寫那段特殊的歲月。
彼時,在魯迅宣導的新興木刻運動中,與其直接接觸的30餘位木刻青年中,粵籍畫家佔三分之二,參與創作的廣東作者更是逾百人。羅清楨、黃新波、陳鐵耕等粵籍版畫家以刀代筆,將漢代石刻的雄渾、民間年畫的質樸融入畫作之中,《怒吼吧!中國》《餓》等兼具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經典,將新文化精神注入版畫創作,推動中國版畫的現代轉型。1934年,李樺在廣州成立「現代創作版畫研究會」,更是標誌着廣東成為新興版畫第二階段的中心。
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觀看展覽,特別感動於此部分展出的版畫作品,他表示:「藝術家以版畫記錄民族苦難,用畫筆和刻刀,喚醒國民,十分有力量,他們既是藝術工作者,也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大公報記者顏琨、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