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學者講壇」系列叢書。
聯合出版集團旗下香港中和出版公司推出「學者講壇」系列叢書,近年陸續在香港出版,呈現學術研究的視野與特色。「學者講壇」叢書發布會暨香港學術出版研討會近日舉行,一眾叢書的作者與本地學者聚首一堂,探討新時代如何拉近經典學術書籍與大眾讀者之間的距離,以及展現本地中生代、新生代學者風貌。/大公報記者 劉 毅
「學者講壇」系列叢書由香港中和出版發起,邀請港澳學界的中青年學者,將他們擅長、主打的學科或授課專題,編輯成冊,歸在「學者講壇」系列,以適宜普及閱讀的圖書形式出版發行。迄今已出版《微觀〈漢書〉:史家筆下的西漢人和事》《魏晉的哀愁:〈世說新語〉中知識階層的困惑與抉擇》《聲律之舞:詩詞聯創作八講》等,《孫子兵法》以及《搜神記》相關的學者著作,亦在陸續推出及策劃當中。
以小故事帶出「微言大義」
「學者講壇」系列首部作品《微觀〈漢書〉:史家筆下的西漢人和事》去年中出版發行,作者潘銘基出席研討會時提出叢書是「輕學術」的概念。「大學裏面是一個象牙塔,如果我們想要把塔內跟塔外的連在一塊的時候,我就覺得『學者講壇』系列叢書其實非常重要。」
在潘銘基看來,《漢書》以小見大,多着意於細微之處。故而,他在寫這本書時,先從小處着眼,圍繞《漢書》所記載的人物與故事,選出20個主題,用小故事帶出《漢書》的「微言大義」,「我希望讀者可以獲取學術體驗,摒棄其原本的枯燥性。」
《聲律之舞:詩詞聯創作八講》於近期出版,作者陳煒舜堅持學術和文化傳承的心態進行撰寫,他也贊同「輕學術」對於作者的價值:學者們在研究、教學的過程中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不一定能夠馬上用論文的方式把它表達出來。如果能夠通過論文以外的寫作形式,把這些想法先表達出來,然後進一步發展成熟,就別具意義。
《魏晉的哀愁:〈世說新語〉中知識階層的困惑與抉擇》作者陳岸峰因事未能到會。在書面致辭中,他稱讚這套叢書讓中青年學者將各擅之學科、受歡迎之授課專題,以適宜普及閱讀的圖書形式推出。他也表示香港學界前輩身體力行,值得新一代學人傳承接力。其著作主要分析並講述《世說新語》中南北朝時期文人士大夫的堅守和風骨,以及這一時期的人文風氣等。
多位作者分享創作心得之後,專家學者也發表了自己對推出「學者講壇」系列叢書的看法,他們普遍認為,業界更需要中生代、新生代的學者,而不是僅僅着眼於已經成名的前輩學人。出版這套書籍,是一個給予這類學者平台的契機。
給予中青年學者平台
香港城市大學原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形容,這套書不僅僅是「輕學術」,作者們的著述都扎實有據,而深入淺出的風格,能夠讓大多數的人對學術對文史發生興趣。
香港都會大學榮譽教授李學銘於1960年畢業於新亞書院,他特別提及學術傳承的價值,引用陳寅恪的兩句詩「尋夢難忘前度事,種花留與後來人」表達學術傳承的意義,並肯定「學者講壇」系列叢書的出版,從中可以感受到不同年代學者之間的傳承精神。
香港資深出版人陳萬雄回顧中國近現代最重要的出版社,都通過出版著作,培養過眾多學者,為社會作出重要貢獻,「香港中和出版為香港的青年學者出版他們的著作,讓他們慢慢形成成熟的體系,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研討會結束之後,香港中和出版與「學者講壇」系列叢書部分作者舉行了簽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