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年近80歲的老闆蘇偉樵,經營店舖超過30載。
人來人往的彌敦道,在一座舊大廈的樓梯底,有一間名為「榮華花鞋」的老店,年近80歲的老闆蘇偉樵,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經營,歷時30餘年,售賣廣東繡花拖鞋。面對行業式微,他形容是「做到幾時是幾時」,堅持以繡鞋的質量和款式留住一班熟客,笑看時代變化:「我們店在小紅書也有被推薦,不少女孩子因為看了電影《花樣年華》而前來選購。」\大公報記者 劉毅(文、圖)
行出旺角港鐵站,抬頭就可以望到不遠處有一家店面,掛着幾雙繡花拖鞋,走進了就可以見到「榮華花鞋」的招牌。雖然作為一間樓梯舖,店面瘦長且並不寬敞,但蘇偉樵卻用琳琅滿目的繡花拖鞋佔盡這個剛夠一人轉身的空間。
將近百種的繡花拖鞋款式各異,絹面、網面、繡花、珠片、印花、膠底、織席不一而足,一雙雙疊加整齊,層層排列在靠近牆的一面玻璃櫃中,周邊還有存貨區。置身其中,宛如來到繡花拖鞋建構而成的「花樣年華」。
經營逾30載 鞋款近百種
蘇偉樵少時便跟隨父親售賣塑膠拖鞋,嘗試過挨家挨戶的推銷鞋子。因緣際會下,他結識了「榮華花鞋」上一個店主,於上世紀90年代初,從對方手中承接店舖,做了新的店家。歲月如梭,現在已歷經逾30個寒暑,「我當時經營這家店舖,如喝了咖啡一樣『成癮』,感覺是自己的生意,比在寫字樓上班還是好一些。」蘇偉樵表示。
專訪過程中,蘇偉樵甚少強調傳承和情懷,平實可感,將往事道來。店內「榮華花鞋」的銅字招牌,已開始斑駁,他依然不肯更換,用的還是原本店主經營時期的招牌,也沒有改過名字,足見長情。
回首最初,蘇偉樵說自己剛接手的時候,香港經濟繁榮,市場很旺,「彌敦道上如我們這樣售賣繡花拖鞋的店舖就有5、6家。」蘇偉樵憶述,客人以「中產居多」,因為繡花拖鞋不能沾水,當時的人們主要在室內穿,這類人家的家中一般地板整潔,不會污糟邋遢。縱然不是穿出去給別人看,只是居家穿,也希望繡花拖鞋能好看、有品味。
繡花圖案傳統與創新兼備
一雙雙繡花拖鞋上的花朵,簇擁而開,很是美麗,特別是有些「珠片」繡花拖鞋,閃閃亮亮的小珠子,點綴其中,增色不少。蘇偉樵介紹,「雖然現在不似過往,人手完成的部分只有訂珠片,但別看這些不起眼的小珠子,穿針引線縫上去,也很考驗手藝,再加上製作者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完成起來更是不容易。」
「榮華花鞋」既有上世紀50、60年代流行的傳統壓花圖案繡花拖鞋,也有符合時代特色的當下流行款式,比如小金魚、熊貓圖樣的繡花拖鞋等,「今時不同往日,市面不同種類購買繡花拖鞋的顧客在逐漸減少,不能一直做過去的幾種樣式了,隨着時代變化,我們也要有新嘗試。」蘇偉樵說:「質量也是我們留住熟客的關鍵,鞋底不起角,耐穿,十分貼合人們的腳形設計。」
「所以,多年以來,榮華花鞋都有一班穩定的回頭客。」蘇偉樵續說。每一雙繡花拖鞋售價一百元左右,他直言價錢無需很貴,薄利多銷也很不錯。
在一個快速發展的社會,經營一家傳統老店,其中辛苦,冷暖自知,蘇偉樵經營「榮華花鞋」期間,也經歷多次社會事件,以及疫情考驗,但他「不為所動」,就算是因為不可抗力,需要關閉店舖、暫停營業,也能如履平地,「我們就做好自己,不會去想太多,也確實經歷了困難的日子,但都過去了,好在這家店的業主是一個很體諒我們的人,不會加太多租金。」
《花樣年華》吸引遊客選購
他指着店內擺放的家長、孩子同款繡花拖鞋稱:「以前會有一個人來店內購買一家人穿的繡花拖鞋,現在這種情況少了。行業不景氣,就以九龍而言,現在還在售賣繡花拖鞋的店舖,也只有『榮華花鞋』了。」蘇偉樵形容自己現在體力還應付得到,倘若行至「退休」那一刻,就會出現無人肯接手的情形,畢竟做這一行太困身,孩子也不願意繼承,也只能無奈關張。
如今網購盛行,經營壓力陡增,但蘇偉樵相信繡花拖鞋的「香港製造」,依然有市場空間,「我們店在小紅書也有被推薦,會有內地女孩子,因為看了張曼玉在電影《花樣年華》中飾演的蘇麗珍,腳上穿的正是繡花拖鞋,而喜歡上繡花拖鞋,前來選購。以及,一些在國外生活的香港人,也會在回港時,買一兩雙帶走,既可以是手信,也是一種珍藏。」
記者與蘇偉樵談話間,在附近寫字樓返工的陳女士來到店內想買一雙熊貓樣式的繡花拖鞋,但正好沒有合適的尺碼了,只能等之後有貨再來買,「我買了不少『榮華花鞋』的繡花拖鞋,品種多,又很耐穿。我時常都會來看看,有沒有新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