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悲劇的誕生》在比較中突破框架

時間:2024-07-11 04:02:57來源:大公报

  圖:《悲劇的誕生》將於7月19日起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

  「尼采與華格納,一個哲學家,一個音樂家,我覺得二人之間,好像戀愛關係。」作為導演,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榮念曾本月將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帶來新作《悲劇的誕生》,這部靈感來自尼采同名小說的實驗作品,以尼采對華格納的評論,審視哲學與藝術的關係,「尼采原本很喜歡華格納,但他後來發現華格納的音樂原來非常注重算法,他的很多和弦都是計算出來的,因此後來他覺得華格納不是他想像中那麼厲害的人。」感性與理性、音樂與哲學,如何在對立與衝突中彼此突破各自的框架,榮念曾希望能在今次的戲劇中探討,同時介紹尼采和華格納這兩位偉大的哲學家和音樂家給觀眾認識。\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

  採訪開始前,榮念曾先為自己叫了一杯咖啡,笑言自己現在需要咖啡提神,沒有咖啡「唔OK」。剛剛結束了上一部實驗戲曲作品《武生開打》,馬上榮念曾又要在本月帶來新作《悲劇的誕生》,兩部作品連番上演,不少人感嘆81歲的榮念曾創作精力之旺盛,他卻笑言無他耳,保持創作精力的主要力量是保持好奇心。

  延續「一枱兩櫈」運用

  「我今年81歲。經常有人好奇,81歲看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榮念曾笑言,「咪一樣嘅。」今次創作《悲劇的誕生》,榮念曾認為,「尼采在這本書中,認為藝術家應該是感性的人,但無不生活在理性的環境中。」他希望觀眾能夠通過尼采的文字看那段歷史,「看藝術家如何對待理性與感性。我覺得這個討論在理性佔據更多空間的當下,對我們很重要。」

  《悲劇的誕生》延續了榮念曾極簡劇場設計「一枱兩櫈」的運用,他希望繼續探討這種形式是否可以代表一種平等互動。「我覺得中國傳統藝術中留下了很多很豐富的遺產,可以提供給我們思考和反思的平台。大家坐在一張枱、一樣的櫈子上,是否可以建立一個平等的討論,這是我很關注的。」

  雜技與傳統戲曲對話

  在榮念曾看來,創作過程中的辯證空間非常重要。「創作有很多的條條框框,而藝術家需要通過哲學思考,來明白如何處理大環境、如何在有限的框架中打破限制。」在對比中突破原有的框架,是榮念曾一直以來的創作思路。比如在前一部作品《武生開打》中,榮念曾將南明和南宋做比較,而到了《悲劇的誕生》之中,榮念曾則請到兩位傳統文化藝術家,包括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演員呂廷安,以及來自台中的馬戲創作者康博能,一起在舞台上探討,讓雜技與傳統戲曲的武生在舞台上對話。

  通過兩種藝術形式之間的對比與對話,榮念曾相信,演員的表演也可以在此之間得到提升。「我覺得從事雜技和從事傳統武生的年輕人很接近,他們都是從十歲左右就開始學習。我經常和他們探討,你們有沒有被你們所學的東西框住,你有沒有打破你所學到的東西然後發展出自己的東西來。」「我覺得這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事業。」

  中西文化之間的溝通和互動,亦是如此。榮念曾曾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崑曲,「我經常和別人講京劇和崑曲的區別。崑曲優雅,京劇大氣。崑曲以前在書房表演,優雅的聲音、身段,都在觀眾十尺之內。」榮念曾續言道,「但是書房裏能容下幾個觀眾呢?在市場主導下,如今崑曲也進入戲院,變得好像京劇一樣。很多人說京劇和崑曲在今天已經不分家。」「傳統表演藝術如今被包裝得很厲害,我經常說不如我們拿走那些包裝,再去討論你所學到的如『亮相』等的概念是什麼,在什麼樣的時間和空間來表達。」

  榮念曾相信,音樂創作者對時間概念的敏感,表演藝術家對空間的敏感,二者結合就可以發展出新的互動;將「亮相」等傳統戲曲的概念放在生活的環境下,不斷將我們學到的東西放到當下比較,就能得到新的領悟。「劇場本身是很重要的學習和實驗的地方,我希望能夠通過比較來啟發重新思考、突破框架。」

  演出信息/《悲劇的誕生》

  時 間:7月19日、20日晚8時15分

  地 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