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莫言文學藝術館在山東濰坊高密正式啟用。下圖:莫言文學藝術館舉行啟用儀式。
在世界文學家園中,儘管寫作者的文化背景各異、傾向旨趣不同,但有意無意之間,似乎每一個作家都在營構着獨屬於自己的「鄉土世界」,一如陳忠實筆下的「白鹿原」,又如狄更斯筆下的「倫敦城」。而在這份「文學地理名錄」中,莫言的「高密東北鄉」絕對佔據不可或缺的一席。
2023年11月28日,「莫言文學藝術館」在作家的故鄉山東濰坊高密正式啟用。這座四層高的展館通過文稿、照片、實物、影像等形式,全景展現了作家的成長史與寫作史,同時集中展示了山東濰坊特別是高密當地的各種民俗藝術。在展館啟用儀式現場,莫言對大公報記者表示,期望本地作家能用更多的作品把「紅高粱」變成一個文學流派,讓「紅高粱」文學的創作群體變成中國文學矩陣中的一個方面軍。同時,希望作家們能夠寫成更多既有民族特色,也有共同價值的好作品。\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文、圖)
莫言文學藝術館也稱作「紅高粱文學基地」,因為這裏緊鄰着《紅高粱》小說故事的發生地。如今,隨着這座四層展館的落成啟用,「山東高密」作為中國文學地標的色彩也更加閃亮。大公報記者在展館現場看到,除了各種版本的莫言作品,現場還展出了根據莫言作品改編的影視劇海報,以及莫言的書法作品等,可以說,這座展館第一次將「莫言的文藝世界」現實立體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全景式回顧
莫言文學藝術館外觀通體呈現磚紅色,這不禁讓人想起作家的代表作《紅高粱》。步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面「笑臉牆」。莫言對大公報記者說,「這面牆就是根據家鄉父老的真實照片,稍作藝術誇張改製而成的。每次進入大廳,一看到老鄉的笑臉,我就能感受到他們對我殷切的期待。」
大公報記者注意到,在這面牆上,在當地百姓的笑臉中間,還插花式地印刻着許多字跡,其中既有《天堂蒜薹之歌》《四十一炮》《蛙》等莫言作品的名稱,也有作家的經典名句,比如「即使世界遺忘了你,也總會有那麼幾個人在你生命的伊始之日,道一聲:生日快樂!」「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緩步前行,人們可以看到莫言在各個時期創作的作品,及其獲得的各項榮譽。在這裏,印製着作家作品的立幅錯落閃現,行走其間的觀眾彷彿在穿行一座文學的密林。正如展廳序言寫的那樣:「莫言是文學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他的勤奮執著與文學才華和豐厚的生活積累成就了他的作品。」
在莫言的文學世界中,「紅高粱」是當仁不讓的關鍵字。在展廳中,人們也能夠看到各個版本的《紅高粱》書籍、《紅高粱》手稿、《紅高粱》影視劇海報等。特別是三張《紅高粱》手稿,吸引了大量觀眾駐足。大公報記者看到,手稿之上,莫言用極其規範的文字展開自己的敘述,整篇文字幾乎沒有修改的痕跡,只有個別漢字的更改和刪除記號。
除了濃濃的書卷氣,整個展廳的設計和布展還充滿了夢幻感。比如,在一處展區的天頂處,就採用了層層圓環的方式,將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名字與圖片呈現出來。站在下面的人們,都會產生一種被大師凝視的莊重感。再比如,在展廳拐彎處,還採用「時空隧道」式的拱頂設計,將不同時期有關莫言的新聞報道一一陳列出來。
要說展廳中最吸引的一個區域,則非「諾獎廳」莫屬。這是一處獨立的半封閉空間,走入其中,正對面是一方講台,講台上則以全息投影的方式再現了莫言在諾獎頒獎禮現場致辭時的場景。大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很多觀眾紛紛圍着這方講台合影留念,想要留下自己與諾獎「親密接觸」的美好記憶。
專設慈善展廳
觀展過程中,莫言認真地向嘉賓們介紹着展品,「這是我的處女作《春夜雨霏霏》,1981年5月,當時已經用莫言這個筆名了。」「這就是我當時在軍藝的宿舍,我就住在這個舖位。」看到自己在軍藝時期的宿舍模型,作家頗為感慨地對身旁的馮驥才說道。
莫言文學藝術館還專設了一個慈善展廳,介紹莫言投身慈善事業的故事。近年來,莫言發起了「與莫言同行」公益行動,宣導營造「人人慈善」的社會氛圍。在參觀這一展廳時,莫言對身邊人說,慈善事業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誌。無論多強大的人都有需要被善待「照料」的時候,形成相互幫助、與人為善的風氣,對於整個社會的和諧進步會有巨大作用。
參觀結束後,當被問到中國文學的發展路向時,莫言對大公報記者表示,一方面,我們的文學應該立足於中國本土,要寫出我們民族的特色、中國的特色、地區的特色、個人的特色,這就要求我們要投身到火熱的當下的生活裏去;另一方面,在我們的文學裏面也要表現人類的共同價值,因為只有具有普遍性的好的作品,才有可能被翻譯,從而被更多的人讀到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