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當我們談論科幻時 不再局限於文學

時間:2023-10-30 04:02:18來源:大公报

  圖: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近日在成都舉行。

  10月22日晚,隨着見證世界科幻大會歷史的「法槌」移交於2024格拉斯哥世界科幻大會代表手中,為期5天的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幻夢之旅」在成都圓滿落幕。在這場「群星閃耀」的大會裏,當我們談論科幻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是時代給科幻創作帶來的靈感和傳承,還是科幻與城市、產業、未來的鏈接,抑或是科幻照進現實的驚喜……無論怎樣,當科幻還是文字時,它或許離生活很遠;而當科幻以多元形態融於生活時,就有了無限想像的空間。\大公報記者 向芸

  今次是世界科幻大會首次走進中國,作為全球最受矚目、歷史最悠久、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科幻文化主題活動,超200場主題沙龍讓來自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的逾1200名嘉賓和超過2萬名科幻迷,擁抱科幻的「共生紀元」,在成都遇見未來。

  科學幻想(Science Fiction)簡稱「科幻」,儘管20世紀才正式提出這個詞語,但早在公元2世紀,被認為是第一部科幻作品的古希臘語小說《真實的故事》中,就已出現關於星際旅行、外星生命等內容。

  種下熱愛科幻的「種子」

  作為人類對未來的想像和探索,科幻讓人突破現實的束縛,以全新的視角看待世界,也在改變一些人的生活。比如加拿大著名科幻作家羅伯特.索耶,1973年世界科幻大會在他居住的多倫多舉行,但這個13歲的科幻迷卻苦於沒錢參加;50年後,他作為科幻文學大獎「大滿貫」得主,以榮譽主賓的身份參加了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

  「我數次來到中國,所遇見的無論科幻作家還是科幻迷,他們都對科技和科技可以塑造的未來充滿興趣。」在羅伯特.索耶看來,一些年輕人是第一次參加世界科幻大會,「而這5天在他們心中種下的種子,將永遠改變他們的生活。」

  事實上,這樣的改變已經發生。在「科幻文學界的諾貝爾獎」雨果獎頒獎典禮上,「90後」科幻作家海漄從中國首位雨果獎得主劉慈欣手中接過獎盃,成為第三位獲得雨果獎作品獎的中國科幻作家。「初中時偶然間從同學手中借到《科幻世界》,一看便被震撼。」他說,劉慈欣老師曾在《球狀閃電》中寫道「幸福的人生,在於迷上了某樣東西」,「那時我就相信自己終於找到了『着迷之物』。」

  因熱愛科幻而找到「着迷之物」的並不只有海漄。世界科幻大會期間,一群成都師生和劉慈欣的「十年之約」令人動容。10年前,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語文老師胥敏曾寫了一封信,將大家閱讀《三體》的讀書筆記和關於科幻閱讀、科幻教育的心得發給劉慈欣。幾天後,她便收到了劉慈欣的回信,祝孩子們「天天向上,夢想成真」。

  如今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讀博的胡好玥,便是當初與劉慈欣通信的學生中的一員,「閱讀《三體》的過程讓我產生了對時間的嚮往,推動我探索過去;而學習考古學的過程和對過去的理解又令我相信未來。」

  正如科幻作家韓松所說,現在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科幻人群、愛好者人群、粉絲人群。尤其是大批青少年從小接觸科幻,對想像力的渴求、對科技的認知、對新世界的構想,這本身便是塑造未來的一部分。

  予人以前瞻性的視野

  當科技不斷衝擊人類認知,在時代發展的某個節點上,我們是否還需要科幻?羅伯特.索耶和劉慈欣做出了同樣的回答。羅伯特.索耶認為,科幻作品能拓寬想像力的邊界,並且獲取很多科技前沿的資訊,「相信這會給人們一個前瞻性的視野,讓他們擁有超前的眼光來看待當今的世界,這是非常重要的。」

  劉慈欣亦肯定地表示,時代被科技快速改變,科技和想像力的結合,能夠描述出未來的圖景,以及到達那些人們到達不了的遙遠宇宙空間。但對於粉絲的「催更」,劉慈欣頗有些「苦惱」,現在科技已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剛寫的時候覺得很震撼的東西,不久後就會平淡無奇。「科幻最初的誕生,是建立在科學神奇感之上的。這種神奇感對科幻小說而言,十分重要。」

  而當世界沿着時間的縱軸向未來推移,科幻也因其預言性、警示性及無盡的想像,在某種程度上「預見」未來。科幻作品所描繪的天馬行空的場景和情節,常常成為科技發明的靈感來源。

  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期間,由17位科幻大咖參與提名和評審、超35萬人次參與點讚的「科幻作品中的十大未來科技」,就向大家展示了太空電梯、賽博空間、腦機接口、人體冬眠、戴森球、量子計算機、腦庫等科幻作品中有可能在下一個世代走進現實的科技想像。其中,今年熱映的電影《流浪地球2》中驚艷亮相的太空電梯,成為「最受大眾期待的未來科技」。

  通過科技實現夢想

  太空旅行離我們還有多遠?人類什麼時候能夠實現星際移民?未來人能分清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嗎?在未來AIGC怎樣改變我們的城市?……和以往不同的是,在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上,對「科幻」的討論並不局限於文學領域,而是從影視、動畫、遊戲到衍生品、文旅、裝備製造,再到與科技、城市、未來的鏈接,「科幻」已經「生長」為一個立體多元的概念。

  「作為一個用文字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幻作家,文字是我唯一能夠表達自己科幻想像力的手段。而當我們的科幻作品被拍攝為電影、電視劇時,在我面前又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在劉慈欣看來,時代和產業的發展讓昨天的想像在今天能夠以更多、更現代的方式表現出來,也讓他對科幻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對科技的走向產生了好奇,「科幻對於我而言,不再是落於紙面的文字,而是更大的世界和空間。」

  已經是第53次參加世界科幻大會的世界科幻協會品牌委員會委員、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聯合主席本.亞洛,在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中看到了一些新變化。「1939年第一屆世界科幻大會只有數百人參加,而今年已有來自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文化的成千上萬科幻迷參加。對中國和西方的科幻迷來說,這將產生雙向的正面收益。」

  本.亞洛很高興看到有更多人更有興趣地去了解科幻、嘗試科幻創作,「科幻創作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創造,即暢想眾多未來世界的生動場景,並把這些場景透過小說、動畫、電影等不同方式投射出來,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場景裏出現的一些高科技產品,在現實中去努力地創造出來。或許未來,我們真能通過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實現自由穿梭於宇宙、擁有永久生命、掌握無限能源的科幻夢想。」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