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饒宗頤《藍山三姊妹峰》,2000年設色水墨紙本作品。下圖:饒宗頤《大峽谷寫生》,1990年設色水墨紙本作品。
適逢香港大學(港大)饒宗頤學術館成立20周年,同時為紀念國學泰斗饒宗頤逝世5周年,港大美術博物館與港大饒宗頤學術館時隔數年再次合作策劃,舉辦「眼底山川——饒宗頤教授寰宇藝蹤」展覽,展現其1960年代以來在世界各地的遊歷,展出20幅繪畫和書法作品以及50張昔日照片,呈現他在當時如何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文、圖)
該展覽日前舉行開幕禮,港大副校長(教學)何立仁、港大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及港大美術博物館館長(教育)張寶儀等出席主禮。何立仁在致辭中提到,饒宗頤於1952年加入港大,在學術領域成就斐然,其極具個人風格的國畫亦享譽藝壇。
詩畫合一 山水意象
今次展覽展示饒宗頤以筆墨演繹各地山川名勝的作品,涵蓋描繪香港、內地及海外著名景點的巨幅畫作。他秉承中國傳統水墨的精髓,並融合西方風景畫的技法,寫出一幅幅壯麗山水畫,記錄各處的獨特美景。從這些作品中,可見其延續詩畫合一的文人畫傳統,呈現出如臨真境的山水意象。觀眾透過展覽,可以追溯饒教授步履所經之地,感受世界各地的景致所帶給他的觸動和啟發。
李焯芬在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提到,饒宗頤在求索學術的道路上,遊歷四方,足跡遍及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和澳洲,「比如他曾去到日本研究流失日本的甲骨,也曾去到歐洲研究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獻。」而在這些旅途中,他揮灑筆墨,以中國畫的手法,記錄海外的水光山色,今次展覽正是其印證與展現。「歐洲很多知名的漢學家都受他影響拜他為師,他其實是最早的,在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人之一。」李焯芬說。
饒學研究基金永遠會長、饒宗頤次女饒清芬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提到,今次展覽應為本年度最大型的饒宗頤書畫作品展。「以往經常以他的荷花為題作展(覽),這次我們想做一些不一樣的。」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