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舉辦「廣納百川:明至清中期廣東書畫選」,展出明清名家書畫作品。延續下去,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今年一月開展「粵澤四海: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呈現動盪歲月中廣東書畫家、藏家的逾一百五十件作品和收藏,引領觀者回望大時代。\大公報記者 劉毅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研究員、策展人何碧琪表示:「是次展品主要出自清末至民國時的一眾廣東精英,從他們的收藏、書法及繪畫中,令觀眾了解他們在廣州、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相關活動與貢獻。可以說,不僅僅是展示作品本身,也更想讓觀眾感受到歷史大事對於書畫藝術的影響。」
原定於年初開放的展覽,無奈因第五波疫情需要閉館。但電話專訪當日,何碧琪依然興致濃厚與記者分享道:「工業革命後,國際出現新秩序,中國發生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大事,面對新舊對立,廣東精英由於救國心切,演變成派別之爭,影響波及書畫。」
整場展覽分為展廳一「世變與書畫」與展廳二「從廣東至嶺外:傳統書畫、收藏與雅集」,書法方面展出廣州粵秀書院、學海堂、應元書院、萬木草堂等師生及政界名流書蹟,如陳澧、李文田、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胡漢民、葉恭綽等人的墨寶,反映廣東書院教育發展歷程;繪畫方面則涵蓋居廉《富貴白頭》、高奇峰《孤猿啼雪》、高劍父《喜馬拉雅山》等。
何碧琪特別提到居巢、居廉:「居巢、居廉繼承宋光寶、孟覲乙、華嵒上溯惲壽平的花鳥畫並發揚光大,並經常以廣東花果、風物入畫,所繪種種頗有當時江蘇流行花鳥畫風格,體現他們對於故土揚州思鄉的情意結。」
疫情猛烈,開館時間未有期,但在布展方面何碧琪亦花了不少心思,「我們用桃花顏色加上居廉和弟子的花卉畫,希望觀眾遊走在展廳中,有猶如逛花市的感覺,觀眾親臨現場,也能更系統、立體了解展品及其背後的歷史歲月。」
目前,觀眾可以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網址欣賞部分展覽資源。展覽開放時間等安排可瀏覽www.artmuseum.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