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謝敏嫻報道: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位於三棟屋博物館)經更新展覽後,今日起開放予公眾參觀。全新展覽系列「循聲覓道──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三大主題:「香港節慶與民間工藝」、「日常.非常」及「三棟屋與傳統鄉村文化」,從香港約48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精選約40項包括花牌、獅頭、木雕刻、廣彩、麻雀牌等製作技藝,以及手托木偶粵劇、舞麒麟等傳統節慶表演,約30名非遺傳承人參與展覽製作。
解構技藝 走進展品
客席策展人蕭國健介紹,展覽設計理念是「解構」技藝,從材料、工具到成品的製作步驟詳細呈現,同時還配有工序短片。「在籌備過程中,我們都會到每一位非遺傳承人工作室交流,還特別錄製他們在製作過程中的聲音,讓觀眾在觀展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蕭國健說,展覽的打卡位之一是由李翠蘭、黎俊霖師傅製作的花牌,「這是兩位師傅為展覽空間量身定製的,立體展現了花牌的不同層次,觀眾可以走進展品,有別於一般的平鋪豎立。」
三棟屋原是由陳氏家族於1786年建立的客家圍屋,於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1987年重修活化成博物館對外開放。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伍志和表示,展覽中的「三棟屋與傳統鄉村文化」分為民系、民居、民食及民俗四個部分,除了觀看舊時傢具布置,觀眾還可以動手砌瓦,認識三棟屋的歷史文化和建築特色。
展覽分布在三棟屋博物館的17個房間,部分展品將不會放置在玻璃櫃,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總監梁潔玲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活態傳承,它們並非不可逆轉的文物,所以盡量不使用展櫃陳列方式,這樣市民可較親密地接觸展品,即使展品受損,也可由傳承人修補,相信市民大眾亦會善待展品。她提到,目前正籌劃另一間位於旺角的博物館,希望介紹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預計明年年底開幕。
\圖片:大公報記者謝敏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