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演藝與上戲交流音樂劇演出

時間:2019-06-18 03:12:54來源:大公報

  圖:演藝學院創排的粵語版《春之覺醒》在上戲演出 受訪者提供

  【大公報訊】記者張帆上海報道: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代表團六月抵滬,首次與上海戲劇學院音樂劇中心的師生展開表演交流。香港學生帶來了上戲學生的必修劇目——百老匯經典音樂劇改編版《春之覺醒》(Spring Awakening),從演到唱全用粵語,讓內地師生耳目一新。

  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潘惠森在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次訪問讓學生實踐和教師教學工作都獲得不少啟迪。未來還將加強與內地高校的交流,並正構思在大灣區建設一所新的戲劇類高校,為粵港澳有志青年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不同版本 各有特色

  潘惠森此次與老搭檔、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副教授司徒慧焯一同率團來滬,包括學生演員十三人。曾經在香港和英國多地有過演出經驗的演員、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講師李穎康告訴記者,他與上戲的交流非第一次,也曾多次參加內地音樂劇研討會,但帶戲過來則是首次。上戲的師生對《春之覺醒》非常熟悉,他們演的是普通話台詞加上英語演唱,而港版的則從台詞到歌曲全部改成粵語,這讓上海的同學們感到很不一樣,「原來還可以這麼演」。劇終交流時,對於港人劇本的改編和翻譯能力特別讚賞。

  司徒慧焯說,這次演出讓演藝學生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因為上戲有專門的音樂劇專業,學生基本功非常扎實,聲音用法也相當純熟。相對來說,香港還沒有類似的專業,「我們唯一的優勢就是創作。」

  擬在港設立音樂劇專業

  潘惠森和司徒慧焯同時提到,演藝學院正計劃新設立一個專門的音樂劇專業。眾所周知,音樂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劇本要與音樂匹配,演員不僅要會演戲,更要會唱會跳。相對來說,內地的音樂劇專業教育起步較早,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廣泛的國際影響力,可以給香港很多借鑒。

  司徒慧焯說,滬港兩地師生還在探索不同形式的合作交流。目前內地的音樂劇大多為改編和翻譯海外作品,未來香港業界的創意優勢會有更多用武之地,例如合排改編或者原創作品,甚至可以粵語、英語和普通話綜合運用在一齣戲裏。內地音樂劇教育大多採用英文,學生英語水平不弱,很多香港同學的普通話也已經很好,前幾天還嘗試讓演藝學生和上海學生交流用普通話演繹即興劇,這樣可以鍛煉他們的普通話水平。

  在滬期間,演藝學院師生還與上戲師生有多場專業交流研討活動。潘惠森說,來滬演出對學生是很重要的經驗積累,見慣香港觀眾轉而來面對上海觀眾,體驗肯定不一樣。他們在這裏還能遭遇更多不同的可能性,甚至要面對新的意外。對於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

  上戲教學經驗值得借鑒

  作為專業教師,潘惠森認為此行在教學交流上的收穫也不小。上戲有豐富的資源、完善的教學配套和成熟的教學策略,對於未來演藝學院的發展都是重要的參考。他特別感念上戲表演系主任何雁贈送的一套書,研究世界各主要表演流派,這是非常珍貴的文獻資料。演藝學院偏重創作和實踐,內地高校的理論研究更強,這對正在計劃的演藝學院音樂劇專業建設都會有很大指導意義。

  因為和司徒慧焯連續創排了《都是龍袍惹的禍》和《親愛的,胡雪巖》獲多個獎項,潘惠森近年來在內地的知名度也不斷提升。談到粵語作品在內地受歡迎,他卻自謙是碰巧。近年來,他因要參與教學和行政工作所以較少創作,不過今年十一月,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和香港話劇團將會合作重排他的劇本《在月台邂逅》。

  潘惠森特別告訴記者,當前,文化工作者也應該為大灣區做點事。他的設想是建一所戲劇藝術高校。他笑說,北京有中戲,南有上戲,大灣區也可以樹立一個新的戲劇藝術標誌。在這其中,香港戲劇人的創作創新精神是不可或缺的,無論時代怎麼發展,他始終希望培養出的學生是「創作的戲劇人」,而不是被動照劇本宣科的「木偶」。

  是次交流活動得到滬港文化交流協會、滬港同創集團及中威華界聯合體支持。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