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饒宗頤的故事」面向中學生徵文

時間:2019-05-29 03:02:54來源:大公報

 

簡介會講者合照 大公報記者王豐鈴攝 

  【大公報訊】記者李亞清、王豐鈴報道:由康文署與香港大學聯合主辦、香港文化博物館與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聯合策劃的「饒宗頤的故事」展覽,將於十一月二十七日至明年二月二十七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為配合展覽,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及饒學聯匯將面向全港中學生舉辦「饒宗頤的故事」展覽專題報告比賽,旨在令年輕人透過認識饒宗頤的人生故事,了解香港如何成就一位國學大師,也鼓勵大家從他的藝術創作中學會欣賞中國傳統文化。

  比賽簡介會於昨日下午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饒學聯匯創會會長饒清芬介紹道:「是次展覽回顧饒公一生,內容相當豐富。比賽作品則於明年七月五日截稿,供學生準備時間充裕。且為避免學校師生產生壓力,採用獎金鼓勵的方式。」

  仁義智信禮之典範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副校長(學術)單周堯於活動伊始的講座中表示,饒宗頤可謂文、藝、學三者兼備,在香港以至於當代的中國,實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巨擘。他繼而淺述饒公的一生,稱其持着學者應退而不休的信念展開學術研究,並感慨道:「饒公去矣,但典型永在。」

  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副院長史亞當(Adam Craig Schwartz)透過分享友人與饒公的故事,展現了一個並非書面上、而是為人上的饒公。他稱饒公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五德」即仁義智信禮的典範,並講述道:「一九八二年,曾有一位剛從史丹福大學畢業的博士生聽說包括饒宗頤在內的幾位中國著名學者即將赴美講學,特意帶着論文前去向其中一位學者請教,沒想到學者在後來的講座中直接使用了自己還未發表的論文中近三版的內容。了解情況的饒公即場直言:該部分內容應由這位年輕學者闡述更為合適。在眾多學者的面前,一位國學大師願意為一位西方的年輕學者發聲,足見饒公對研究中國文化的西方年輕學者的支持,更體現仁義的為人。」

  紐約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候選人姚錫安現場演奏古琴,並分享饒公與琴學的故事。他說:「一九五○年代,三十多歲的饒公開始學習古琴,除了演奏,亦致力於有關的學術研究,研究之外還創作了關於古琴的詩詞,字裏行間飽含對藝術的熱愛。他更推廣古琴,經常舉辦古琴聚會,為文化傳承做出突出貢獻。」

  對熱愛之事心無旁騖

  姚錫安續稱:「我與饒公相差了七十四年,面對後輩的請教,他慷慨給予指點和鼓勵。饒公將一項興趣發展到如此深度,充分說明『有心不怕遲』,而他對熱愛之事心無旁騖的終身追求,亦對後輩具有啟發性。從多方面入手研究饒公,會別有一番天地。」

  香港電台《傑出華人系列:饒宗頤》編導及監製鄭惠芳分享時回憶道:「饒公博古通今,像一個『生在現代的古代人』。」她提及饒公中一輟學回家自修,深信古人所講的家學,在家中的「天嘯樓」飽讀詩書。一九四九年饒公移居香港後,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詩經、楚辭、老莊等,課餘研究甲骨文、敦煌手卷,他在香港打開面對世界的窗口,踏上融會中西文化的道路。饒公於片中接受採訪時表示:「是香港造就了我。很多人覺得香港是沙漠,其實視乎自己,沙漠也可以變成綠洲」。於京都大學任客座教授期間,他常常在三緣寺人文科學研究所唸書至深夜,他強調做學術的人要培養孤獨感,心淨才唸得進書。鄭惠芳語帶哽咽:「饒公注重精神追求,很多衣服穿了多年,做學問求真求實,饒公的詩句『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詮釋了他畢生的態度與追求。」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駱慧瑛從敦煌文獻研究、敦煌藝術研究等角度,分享饒公在敦煌學方面的創見。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副館長(藝術)鄧偉雄主持了會後的問答環節。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