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金庸武俠小說打造新紀元

時間:2018-10-31 03:17:03來源:大公報

  圖:金庸和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一九五五年金庸在《大公報》子報《新晚報》副刊的「天方夜譚」版連載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每天一段,共連載了五百七十四天,引得讀者爭相購買,一時洛陽紙貴。連載一段時間後,不但使《新晚報》銷量倍增,還被作為電台廣播和街頭說書的題材,金庸本人聲名大噪,其作品亦掀起新派武俠小說新潮流。/大公報記者 劉 毅

  一九五四年,一場比武熱爆港澳,金庸與梁羽生奇招迭出,為武俠小說打造新紀元,作品連載叫好叫座,其後結集流傳更廣,從而形成中國文學新門類──新派武俠小說。

  寧可無武 不可無俠

  相比較舊派武俠小說常與民族主義緊密相聯,金庸的小說則提出民族之別能否替代是非之別的疑問,將儒釋道中的「仁義」推向新高度,且以瑰麗的筆下江湖構建「寧可無武,不可無俠」的人生理想,也用刀光劍影的武俠世界勾勒出中國文人的風骨面貌,一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可概括書中精髓。

  解剖人性、張揚慾望是金庸塑造新派武俠小說的另一個延伸,就連寫山寫水,都講究歷史、地理、時間、空間的高度統一,最終都是為「寫人」而服務。例如《神鵰俠侶》裏的「絕情谷」,即是金庸以弗洛伊德提出的「水仙花人格」為論據,對人物心理空間的一種暗喻。不僅如此,他在傳統武俠世界之外,不再局限於某一個場景的恩怨情仇,而是將俠之種種,鋪陳在廣闊的江湖空間,讓民族精神於萬里山河間盡情流淌。小說中的地理範圍,也大大開拓本地人的閱讀空間和想像力,如《書劍恩仇錄》中的陳家洛就曾到過回疆戈壁、中原華山、嵩山、泰山、北京紫禁城、東北長白山等地;《射鵰英雄傳》的郭靖,其足跡從蒙古大漠至中土江湖,踏足領域不可謂不廣。

  論及金庸小說在香港的風靡,與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社會風氣有關,當時的香港社會並無太大的動盪,市民生活相對安定,電視和互聯網都未有普及,故而人們在工餘閒暇時間得以閱讀報紙和小說,令《新晚報》的武俠專欄更成為香港人每天追看的讀物。香港導演許鞍華曾在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回憶道:「當年梁羽生、金庸於《新晚報》連載武俠小說時,祖父和父親為了二人的武俠專欄,每日必買報紙閱讀。」

  陪伴了幾代人歲月

  《明報月刊》總編輯潘耀明曾言,金庸的文字都是純粹的漢語,實際上這個純粹的漢語是從明末清初的筆記文學傳統出來的,又吸收現代漢語的詞彙和語法,哪個章節獨立起來都如同一篇優美的散文,達到了錢鍾書所說「清通」之境界,這對當時的香港來說,突然看到如此規範的文字,非常新鮮也非常吸引人。

  可以說,金庸的小說既吸收西方文學的敘事技巧,又兼具中國古典小說的章回小說特色,將心理描寫、審美情趣與詩詞歌賦、歷史典故、大好山河融會貫通,又植根香港,在一定程度上慰藉本地移民對於祖國文化的離愁情緒。此外,字裏行間若隱若現的政治抱負,為金庸贏得更高門檻的讀者,使其超脫傳統武俠小說的敘事框架,但立足點都在一個人字之上。

  因此,閱讀金庸的小說,不僅是看他筆下的俠義江湖,更多的是對人生的思索,其一生創作十五部小說,共計一千四百二十七個人物,陪伴幾代人的青春歲月,大師雖已駕鶴西遊,但他遍及全球的讀者,不論是青春少年,還是垂暮老者,腦海中偶然蹦出的文段,都足以影響他們的一生。

  另外,《大公報》副刊從十月二十八日開始,連續四期,逢每周日在「人文歷史」版面刊登「金庸小說歷史原型趣談」。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