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個性養成離不開傳統文化滋養」

時間:2018-09-28 03:16:54來源:大公報

  圖:青年大提琴家李垂誼創立垂誼樂社。圖為他於2017年「樂.誼國際音樂節」開幕音樂會上與著名指揮阿殊堅納西合作演出 網絡圖片

  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當盧定彰(Daniel)、譚逸昇、馬瑋謙等愛樂港青在舞台上享受鮮花與掌聲之時,他們其實早已如戰士般在音樂的道路上披荊斬棘。不過,如何在作品中實現文化身份認同,仍然是他們現時常面臨的難題。資深樂評人周凡夫認為,本地音樂人要在人才濟濟的國際樂壇上突圍,「個性」很重要,而個性養成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若要熱衷『盆栽文化』,盆中的綠色植物很好看,但它的根始終去不到泥土裏。這個泥土,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土壤。」或許,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最好的時代,只要清晰地定位自身,同時擁有眼界,就可以實現音樂夢。

  如周凡夫所言,伍卓賢就是一位極具個性的本地音樂家。橫跨古典及流行音樂的伍卓賢為不同藝團及歌手創作,作品融會中西、古今並具有本地元素。近年創作眾多音樂作品,憑合唱劇場《石堅》(2009年)獲CASH金帆獎最佳正統音樂作品獎等,更是香港小交響樂團首位駐團藝術家、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首位駐校作曲家。

  人才培育不只靠政府

  除了作曲,伍卓賢身兼三家音樂公司的創辦人,包括花好音樂創始人、合唱劇團一舖清唱聯合藝術總監以及無伴奏合唱組合姬聲雅士創團成員等多重身份。身處不惑之年,他坦言:「在音樂路上不如意的事情當然會有很多,但我不會視之為挫折。因為當你努力去做事的時候,就會面對很多要解決的問題。而我在工作上也遇過很多機會,比如與大型藝團如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中樂團和香港舞蹈團的合作;又或是自家品牌一舖清唱也有很寬廣的藝術發展空間。」

  如今,探索自身多元身份的音樂人遠不止他一人。又如蜚聲國際的本地青年大提琴家李垂誼,於2010年創立垂誼樂社,透過音樂向國際推廣中華文化及交流,其主辦的第六屆「樂.誼國際音樂節」亦將於十一月舉行。

  周凡夫認為:「音樂發展的範疇很多,指揮、作曲、演奏、藝術行政、音樂經紀等都可以成為職業方向。不少優秀的音樂人留學回港,希望自己組建藝團,就該了解如何運營。音樂人才的培育不只靠政府,還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

  注重展現中國面貌

  身為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主席、康文署表演藝術顧問等,亦是香港管弦樂團首位駐團作曲家的著名作曲家陳永華,生於香港、長在香港、留學加拿大後返回香港。青年時期的陳永華便有堅定理想,當年有朋友建議其留在加國發展時,他回答:「我將來希望歷史記載我是中國作曲家陳永華,而不是加國作曲家陳永華,雖然我也喜歡及尊敬加國。」

  陳永華認為,本地作曲家應注重展現中國面貌,如著名作曲家陳其鋼,雖配器非常「法國」,但作品聽來仍有亞洲味道;譚盾的作品亦有個人面貌,常借鑒中國傳統音樂風格。「有位日本作曲家曾向我表示,『內地與台灣作曲家常將原始民間音樂素材化為自用,而香港作曲家的創作似乎最接近西洋音樂。』」感慨之餘,陳永華指出,這個現象源自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同感的缺失。

  縱觀近年來的亞洲音樂作品,不難發現如武滿徹、湯淺讓二、吉松隆等日本現代音樂家,他們的作品尤具東方韻味。如若「盲聽」上幾首,雖然未必能準確猜到樂曲出自哪位之手,卻能清晰地聽出日本味道。探其原因,陳永華認為,日本十分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自然也反映到音樂上:「大部分日本民眾都對能劇、歌舞伎等民族傳統藝術有所了解。長輩會帶領子女看傳統演出,即使不懂都要接觸,為的是增強文化認同感。」

  不僅如此,日本還給予非常廣闊的沃土,讓音樂於其中生長繁茂。在日本無論是電影還是動畫產業,大多邀請本國作曲家配樂,不但增加創作空間與工作機會,更孕育出梅林茂、久石讓等知名配樂家。周凡夫提及,台灣在培育青年音樂人上亦有諸多舉措,他稱台中交響樂團每年邀請樂界導師參與研討會,與青年音樂人討論音樂創作方向。

  回到香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伴隨經濟發展,逐步開始重視與支持本地青年人在藝術上的追求。陳永華提及:「1986年第一屆『中國現代作曲家音樂節』在香港舉辦時,就曾匯聚來自內地、香港及海外的作曲家,討論中國音樂發展。當時除了參與籌辦的林樂培、曾葉發、羅永暉、陳永華等本地作曲家,內地作曲家如譚盾、黃安倫、葉小綱等也參與其中。很可惜只辦了一屆,之後就沒再有了。」

  着力拓寬發展渠道

  康文署日前在接受大公報記者查詢有關本地青年音樂人發展機遇時回應:「我們以主辦及合作模式支持本地藝術家和藝團,合作模式包括單一的主辦節目、委約新作或委約演出一連串節目。為具潛質的新晉演奏家與演奏小組舉辦音樂節目系列,如『大會堂樂萃』及『音樂顯才華』等。除卻政策扶持外,康文署面對有本地年輕音樂家參與的中小型非牟利藝團申請場地時,會在現行特惠場租計劃下,給予三五折至五折的基本場租優惠,以租用表演場地作表演或排練之用。」

  事實上,除了康文署,如教育局「學校音樂創藝展」、香港作曲家聯會(HKCG)與RTHK第四台合作「音樂新一代」作曲比賽、「CASH音樂基金」、「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金」等藝術平台,都為發掘及培育本地音樂家助力。在國際比賽中脫穎而出,也成為年輕音樂人拓寬藝術道路的捷徑,比如屢屢獲獎的本地少年小提琴家譚允靜,年僅十二歲就有了與港樂合作、參加各類音樂節等表演經驗。

  不過,嚴肅音樂始終不似流行樂能夠擁有廣闊的市場。採訪陳永華、Daniel等作曲家時,委約費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目前香港委約費的情況較為參差,更不像如英國ISM(Incorporated Society of Musicians)等有公開的樂曲委約費用標準。陳永華認為:「流行音樂創作人幾乎不需要委約費用,他們依靠版權費獲得收入。一首流行歌會被多次公開演出和播放,一首廣告歌會在電視台和電台頻繁播出,甚至一天就播很多次。而對於大部分嚴肅音樂創作人來說,一首作品的公演次數可能一年只有一兩次,若收取版權費必然微乎其微,唯有依靠委約費用。」

  Daniel表示:「如今的社會環境趨於量化,許多事物追求數字上的反映,這點在文化藝術上較難體現。但若作曲家追求藝術造詣,就不能計較那麼多。這個世界是兩看的,作曲家若為了生計,多了些社會體驗,亦能使自己的藝術創作更豐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