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流徙之女在上海

時間:2018-07-31 03:16:56來源:

  圖:三姊妹一同創建自己的家族夢想

  一條褲製作在上海的1862時尚藝術中心(簡稱「1862」)演出《流徙之女》,由年輕編劇鄭迪琪將原著英文自傳式小說《Sweet Mandarin》改編成劇本,述說幾位年輕人希望突破傳統,追尋夢想,同時也是一個有關文化傳承的故事。

  Helen是謝家現時在英國居住的第四代後人,上世紀二十年代,她的太公看準省港大罷工的契機,毅然從廣州南來香港,希望發展其醬油事業,遂令其後人開展了流徙的生命歷程。太公的女兒阿瓊(即Helen的外婆)在香港的英國人家庭當家傭,後來順勢跟着洋人老闆去英國,本以為工作三年便可衣錦還鄉,誰知自此離鄉別井長居異國土地,直到老年才可返港及到廣州重遊。自從Helen全家陪同外婆一起回鄉省親,她聽到外婆以至太公從前的飄流故事,認識到家族以往的飲食生意背景。Helen決定放棄自己原本的律師專業,立志與姊姊及妹妹一起開餐館、做廚師、寫食譜、創事業。

  家庭倫理 戲劇衝突

  編劇將原著小說改編而成的劇本,既是一個華人家族在異鄉生活求存的近代史,也是有關家庭裏茶餘飯後的大小衝突。太公憑着製造醬油的手藝,來到香港本來可以豐衣足食,但阿瓊卻遇人不淑,嫁了給一個嗜賭丈夫,弄得家無寧日,最終唯有跟隨洋人老闆到英國,從此斷絕了她與家鄉的連結。命運弄人的是,阿瓊在華埠以烹調獨特咖喱而聞名,由此自任老闆創立龍鳳餐館,最終卻因為自己同樣嗜賭,其後被女兒寶儀(即Helen的媽媽)將餐館變賣,以此維持家人生計。

  全劇的視點由三代女性出發:外婆(阿瓊)、媽媽(寶儀)與Helen為經線;緯線旁及Helen的爸爸Eric,他同樣是以煮食為生的華人,以及其他小數族裔(龍鳳餐館的客人)在異鄉過着艱苦生活。雖然劇情由太公從廣州往香港的小艇上說起,但是編劇早將故事目標設定在謝家三姊妹立志開辦具現代特色的中餐館,由此而引起Helen與爸爸及媽媽的衝突。謝家上一代已在華埠餐館捱盡半生,當然不想女兒們不做文職而做廚師。家庭衝突的戲劇場面貫串全劇,令《流》劇戲味盎然,引人入勝。編劇以時空交錯的分場,逐步揭露寶儀與阿瓊的母女怨懟,再旁及Eric同樣有着離鄉而不得志的生活,以至最終以傳承美食解決三代恩仇:阿瓊教導Eric煮獨門手法的咖喱;全家人最終亦同心支持Helen三姊妹開創餐館事業。

  巡演經驗 尤其寶貴

  《流》劇在二○一五年於香港文化中心劇場首演,當時的形式以四面觀眾席的空間,放置了天圓地方的簡潔舞台,一方面以劇場表演方式述說故事,另方面亦像時間巨輪般,展現人生飄泊歷程。導演採用了六位演員,半數演員飾演固定角色,其餘演員都在分飾家族的不同成員。演員藉着服裝、頭飾、聲線和身體質感來區分角色差異,另外開場及尾聲時貫以形體動作的場面,讓全劇形成了如真似假,生生不息的輪迴意味。

  「1862」的演出則是另一種光景。該場地由歷史建築的船廠修葺而成,場內的空間頗為寬敞,約八百座位的觀眾席兩側更保留了昔日的大型金屬喉管,令場地充滿歷史痕跡和文化氣息。但由於場地並非專為戲劇而設,故此表演舞台與觀眾席間有一段距離。導演胡海輝在單面觀眾席的舞台之上,依然放置了圓形小平台,上面再放置了中式圓枱和六張椅子,凡是有關現代家庭的戲分,都圍繞着圓枱進行;其他昔日時空的戲分,則主要運用舞台左右的演區。可以想像導演為了克服劇場的變化,盡力將演出改動成適合單面觀眾席觀賞。

  飾演Helen的謝冰盈除了是述說故事的主人翁,也肩負「征服」舞台空間及全場觀眾的重擔。她以較大幅度的身體語言表述台詞,同時在導演安排之下,盡量利用舞台的闊度,將能量傳達到現場各個觀眾。謝冰盈的舉手投足,都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令內地觀眾從字幕了解台詞之餘,亦可感受演員想要表達的訊息。分別飾演太公和弟弟的袁巧穎,以中性角色的身份吹奏陶笛穿梭劇情,為全劇帶來一份虛空玄妙的感覺,就像是向觀眾述說一個遠方人情的故事,令內地、香港與外地的華人之間,建立了一種潛藏的連繫。

  《流》劇是「1862」與香港藝術發展局於本年夏天合作推出「香港戲劇月」的其中一個劇目。能夠將香港戲劇推廣到不同地區,尤其是內地城市,展示本地藝術家的創作成果,當然是香港社會和戲劇界的「雙贏」結果。對本地小型專業劇團而言,內地巡演的行政、宣傳及舞台技術工作,更是一次難能可貴的實際體驗。

  圖片:除特別註明外,由一條褲製作供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