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靈蛇傳奇 千年歷史如影隨形/大公報記者 向 芸 文、圖

時間:2019-06-12 03:12:25來源:大公報

  圖:湖北省博物館藏的鎏金銅玄武(明)/主辦方供圖

  從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蛇紋金箔飾件到意大利龐貝出土的蛇紋壁畫,從中世紀晚期拜占庭煉金術手稿中的銜尾蛇到埃及帝王谷的埃及神阿圖姆與蛇神阿波菲斯之戰,蛇的蹤跡與人類的歷史發展總是如影隨形,並根植於全球各地的文化傳統之中,成為卷帙浩繁的神話傳說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目前正在成都博物館展出的「靈蛇傳奇」藝術展,匯集了中國、意大利、法國、英國、美國、日本、葡萄牙七個國家的博物館、美術館等珍貴古代文物和現當代藝術品,以東西方共有的蛇(龍)形藝術為主題,通過一百八十三件/套珍貴展品,對比展示東西方古代文明、現當代藝術創作中的蛇形藝術品,展現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形式設計與創意之美。

  萬物有靈 蛇神信仰

  上古時期,人們懷着敬畏的態度,對大自然中的神奇力量頂禮膜拜,創造了各種各樣的神話故事。在長期與自然萬物相處的過程中,人們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不同的部落還有了不同的圖騰和信仰,蛇就是其中之一。

  在人類觀察到自然界中蛇的習性與特徵後,逐漸由懼蛇而衍生出敬蛇的原始信仰,並將其抽象化、藝術化成陶器、青銅器等器物上的蛇紋形象。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南方和北方都出現了以蛇紋裝飾的陶器,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也出現了「蛇」字,而早期龍的形象也脫胎於蛇。

  成都博物館館長李明斌說,作為中華文明中具有突出地位的文化基因,蛇印記在神州大地的各個地區、各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呈現。對多數人而言,最熟悉的莫過於伏羲女媧的傳說、龜蛇合體的玄武、十二生肖中的蛇等,它們都經過了長期的流傳與演變,留存在歷史與現實生活中。

  據統計,在中國志怪古籍《山海經》中,一共記載了四百五十四個人物,其中與蛇形有關的人物就達到了一百三十八個,佔到總數的三分之一。傳說中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無論是在漢墓的畫像石中還是在古籍記載中,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山東博物館藏的伏羲女媧畫像石(東漢),就展現了古代人們對西王母、伏羲和女媧的想像。這塊淺浮雕畫像石畫面分三層,上層為仙界圖中,西王母戴勝端坐正中,兩側分別是人身龍尾的伏羲氏和人身蛇尾的女媧,蛇尾相交貫穿三層,左右的芝草之上有羽人、玉兔、九尾狐,芝草之下有鹿、猿猴、蟾蜍。在古代傳說中,西王母能做出使人長生不老的藥,伏羲女媧能再造生命,這些圖像表現了漢代人升仙的思想,表達着古人追求長生的信仰。中層為起居圖,男女各四人分兩側端坐;下層則為狩獵圖,一牛車左向行,牛上方刻有一隻飛鳥,車上坐有兩人,車後跟着一隻獵犬,兩人抬着一隻被捆綁着的鹿相隨,後面還有一個帶着弩弓的獵人。

  展覽中,湖北省博物館藏的鎏金銅玄武(明)則體現了中國古代神話裏與蛇相關的神獸形象。玄武是與青龍、白虎、朱雀相並列的中國四大神獸之一,一般是以龜蛇合體之形。其中龜是長壽的動物,而蛇則可以通過蛻皮獲得新生,因此在古人心目中,龜蛇可通天地、至鬼神、與神仙來往,在道教形成後,玄武便成為了道教諸神之一。

  這件鎏金銅玄武鑄造工藝精湛,表面雕刻有非常精緻的紋飾,蛇軀鱗甲竦然,龜背紋理規整。在造型上,蛇的身體從龜腹繞過,蛇尾與龜尾纏在一起,蛇頭聳立,俯視於下;而烏龜則任由蛇纏繞其上,龜頭向後揚起、朝上斜視,呈現出龜和蛇四目相對的樣子。

  穿越時空 中西對話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黃曉楓博士說,此次展覽沒有對展品進行硬性的板塊分割,而是把中外的文物穿插起來進行展示。不同的文明雖然相隔遙遠,但都被蛇這種奇妙的生物和其所蘊含的力量所吸引,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蛇作為人類觸碰神界的使者。

  如古羅馬時期的「握蛇的赫拉克勒斯」大理石雕像和成漢陶俑,分別來自意大利和中國,其年代相隔約一百五十年,卻都是握蛇的人物形象。

  來自意大利卡皮托利尼博物館新宮的年幼赫拉克勒斯與蛇搏鬥像(公元一六○至一八○年),講的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半神赫拉克勒斯年幼時的故事。赫拉克勒斯是主神宙斯和凡人阿爾克墨涅之子,宙斯的妻子赫拉出於嫉妒命令兩條蛇潛入他的搖籃中,卻被赫拉克勒斯徒手捏死。這個神話故事流傳到公元前四世紀中期時,在羅馬出現了一種珍貴的幸運符—由兩條交纏的蛇構成的「赫拉克勒斯之結」,人們將其視為珍貴的幸運符,鑄於手鐲、戒指上。

  成都博物館藏的成漢陶俑(公元三○四至三四七年),右手執蛇、左手執錘,長蛇象徵着吐火驅除鬼神,錘子象徵着閃電等自然力量。這個陶俑樣子非常特別,雙目突出,眼距奇寬,大耳招風,嘴巴很大且向兩側咧開,酷似古蜀文明中三星堆青銅人。有專家認為它代表着賨人(巴人的一支)的形象,也有人認為這是戴着面具的巫的形象,額頭正中間的圓形突起,有可能是第三隻眼睛。考古人員推測,這個陶俑可能反映了當時成漢政權的巫師利用蛇的靈性溝通天地、舉行法事的場景。

  展廳中還有一個雙人首蛇身陶俑(五代)很是引人矚目。這個由成都博物館藏的陶俑,出土於五代後蜀宋王趙廷隱的墓室,被發現時已碎成一百一十七片,其拼對黏接工作由兩位修復師花了三個月才完成。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專家介紹說,趙廷隱墓隨葬彩繪陶俑剛出土時,全都被土壤包埋,出土陶片已經碎成了小塊。沒有圖片進行對照,修復師只能根據陶片的材質、厚度以及茬口、顏色等進行逐一分類,再按照現有的考古研究及相關文獻資料等進行比對,一點點地去拼對黏接。

  修復後的雙人首蛇身陶俑,中部為蛇身,兩端分別為男女人首,造型獨特。有專家認為,這類似於古代的鎮墓獸,將其用來陪葬就是保護墓主人在去世後的安寧,不受外界打擾。也有人認為,男女人首笑容可掬,並非兇神惡煞的鎮墓獸,且蛇代表高產,是墓主人希望子孫後代繁衍不息的祈願。

  而在古埃及,蛇則是一種代表王權的動物,象徵的是所羅門的智慧。眼鏡蛇神亦是古埃及君主的保護神,因此所有法老形象的頭部王冠都是類似眼鏡蛇處於攻擊狀態下豎起的扁平頸脖的裝飾物,法老的手杖上也總是盤踞着一條蛇。

  都靈博物館—古代藝術博物館提供的「被艾恩蛇神纏繞的『永恆的主宰』—奧西里斯像」,就是帶有濃厚埃及文化因素的雕塑。奧西里斯是埃及的冥神,傳說中他被自己的親兄弟賽特所殺,其妻子伊西斯女神集齊了奧西里斯散落在古埃及的所有身體碎片,縫在一起使他復活,所以奧西里斯便成為了死亡和復活之神。蛇神艾恩緊緊地盤繞在他的身上,蛇看似延綿不絕、彎來繞去的軀體,不禁讓人聯想到恆久的生命力。

  歷史傳承 古今演化

  在中國西南的巴蜀地區早期文明中,也不乏蛇的身影,展覽中有兩件古蜀時期的蛇形文物,就講述了蛇是如何與「神」結合在一起的。《山海經》中有記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即是巴蜀文明中蛇文化的生動定格。

  古人認為蛇具有特殊的能力,常將其作為祭祀中與天地溝通的媒介。作為商周青銅器上的主題紋飾之一,蛇紋承載着吉祥寓意或某種精神信仰,祭祀、禮儀活動的禮器上出現的蛇的形象,賦予祭器與禮器震懾的含義。

  在距今五千年至三千年前的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曾出土了一條古蜀國用於祭祀活動的銅蛇。銅蛇舌頭寬大,頭上有耳,眼球呈圓形突起,頸下有兩個環鈕,身上是菱形雲紋,兩側腹部各有一排鱗甲,頭頂及背脊上還有鏤空的刀形羽翅,似乎立刻就要騰空飛起。導賞員說,這可能表示着它有飛行的功能,很容易就跟大家最熟悉的龍聯繫在一起。古人認為龍是可以在天空自由翱翔的生物,而蛇一直以來也有着小龍的稱號,這件銅蛇特殊的翅膀紋樣,再一次表明了龍蛇在中國文化中的緊密聯繫。

  同時,中國西南巴蜀地區早期文明中蛇的形象常出現在祭祀場所;東周時期,蛇紋成為巴蜀圖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見於兵器、印章之上。同期的中國北方如鄂爾多斯地區,蛇紋亦較為集中地出現在兵器、工具和裝飾品上,反映出北方草原民族獨特的審美視角。此外,蛇與蛙形象的組合則表現古人的生殖崇拜,雲南中北部滇池地區的青銅文明中,人們認為蛇的活動與季節循環相符合,象徵着「大地」、「繁殖力」、「女性」,出土了大量動物踏蛇圖像的銅牌飾,最下方的蛇即象徵着土地。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還專門將中西、古今的藝術品相互輝映,通過藝術語言詮釋了靈蛇意象在藝術領域的應用和無窮的創造力。意大利品牌寶格麗典藏的多件具有出色工藝和時尚設計的作品,如運用Tubogas「煤氣管」技術的早期作品,以及飾有金色鱗片或多種顏色琺瑯的現實主義作品等,回顧靈蛇這一經典意象橫跨遠古與現代的演化歷程。

  而展現中國古老民間故事《白蛇傳》的皮影,則與上個世紀繪着金色巨龍的《圖蘭朵》華麗戲裝同台競輝,以開闊觀眾對不同文化、不同領域、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審美視野。

  同時,中外藝術家亦以自己的視角,詮釋了對靈蛇這一形象的認知。妮基.桑法勒、亞歷山大.考爾德、卡羅.瑪利亞.馬里亞尼的作品,以斑斕的色彩與童趣活力,對蛇柔軟而有力的特質進行了充滿寓意的解讀。

  而成都藝術家楊冕則運用新穎的印刷四分色模式,以南宋畫家陳容創作的《九龍圖》卷為藍本,繪製出長達十八米的巨幅畫卷。藝術家孫浩創作的《獻給你的一切》畫作,靈感源於現收藏在梵蒂岡博物館的被蛇困住的《拉奧孔》群雕,並採用中國傳統國畫的藝術手法和工具—宣紙、墨和金箔,來呈現歷史的傳承與重新解讀。

  「靈蛇傳奇」藝術展位於成都博物館,展期將持續至八月二十五日,其間全程免費向公眾開放。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