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大英博物館藏 清代文物拾貝\王洪敏 文、圖

時間:2019-04-24 03:17:14來源:大公報

  由不久前意大利政府移交中國流失海外文物七百九十六件套,再次引發社會各界對近代以來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關注。有統計,現在海外收藏的中國文物數量超過一千萬件,其中藏於博物館的有近一百七十萬件。海外收藏的中國文物中,部分是在中國長期以來的對外交往中經由貿易、饋贈等合法渠道出境的,不能逕以「流失」視之。但不容迴避的是,近代帝國主義在歷次侵華期間,劫掠和破壞了大量中國文物,近代以來國內外不法分子也盜運出去不少中國文物。

  在海外博物館中,位於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文物近三萬件,數量多、規模大、類別全。這些文物年代跨越新石器時代到清末,並延續至現代的整個中國歷史,涵蓋了陶瓷器、書畫、銅器、漆木器、玉器等在內的幾乎整個中國藝術類別。

  本文擷取了幾件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清代文物,希望能讓更多的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了解收藏於海外的中國文物,以便在進行相關研究時有所借鑒和參考。

  乾隆玉冊 「鴛錦雲章」

  這套製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鴛錦雲章玉冊,共分七頁,每頁長19.05厘米,寬6.56厘米,厚0.85厘米。放置玉冊之木匣應為上等黃花梨木,匣體遍雕海水雲龍紋,邊棱處飾以回紋,紋飾刻畫精細,栩栩如生。匣蓋中間刻有隸書「鴛錦雲章」四字。七頁玉冊分兩種玉質,首末兩頁為碧玉,中間五頁為墨玉。首頁正面中間亦刻有隸書「鴛錦雲章」四字,四周裝飾描金雲龍紋。末頁正面上方刻「乾隆戊辰春月御製」,下方鈐描金「乾」印和「隆」印,底面飾描金正面龍紋。

  首頁背面及中間五頁之兩面共計十一面,其中兩面鐫刻題記:「截黃鐘之管,律呂旋移,還金鼎之丹,陰陽妙合。迴文製就,餘興紛披,得其環中。既循之而不竭,交成連理;彌層出以多奇,婉轉三周。適協算疇之用。縱橫九變,如觀韶舞之成,漫雲遊戲通神,聊復因難見巧。御題。」

  其餘九面,分別以玉箸篆、奇字、古文、詛楚文、小篆、鐘鼎篆、尚方大篆、秦璽篆、漢印篆九種篆文鐫刻「循連環」。「循連環」三字呈九宮迴文排列,經不同的排列組合,共有二十七種排法。九面文字內容分別還包括:

「初讀 玉箸篆,唐李陽冰善作此體,至今用之印章。

二讀 奇字,前漢甄豐定古文六體,此其一也。

三讀 古文,亦黃帝史倉頡之所作也。

四讀 詛楚文,秦穆公時祀巫咸神文,用此體。

五讀 小篆,秦時所作,比史籀大篆頗改省。

六讀 鐘鼎篆,三代刻銘鐘鼎,俱用此體。

七讀 尚方大篆,秦程邈所述,後人飾之以為法。

八讀 秦璽篆,秦李斯所作,此仿永昌玉印文體。

九讀 漢印篆,漢高祖時,仿秦繆篆而為之。」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套清乾隆田黃石「鴛錦雲章」印,全套共九方,每方均以上等田黃刻成,上有石獸印鈕,印文內容與此套玉冊完全一致,相互回應。其中篆體頗多「意涉瑰奇」,其殷切之好篆心理,已充分顯現。此類小物,精巧別致,充分展現了乾隆帝的閒情雅致以及對多姿多變漢文化的企慕。

  東漢魏伯陽所著的道教早期經典《周易參同契》有雲:「終坤始復,如循連環。帝王承御,千載常存。」可見,玉冊所刻九宮迴文「循連環」不但充分體現了傳統道教思想中的「循環往復,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同時,也寄託了乾隆對於帝王霸業千秋萬代的美好期盼。

  頤和園前身 清漪園玉璽

  清乾隆「萬壽山清漪園」玉璽,印面12.8厘米見方,高10厘米。玉璽以青白玉製成,圓雕交龍印鈕,造型生動,雕工細緻。印文為陽刻玉箸篆「萬壽山清漪園」,附繫黃色絲質綬帶。

  此玉璽即是《清文獻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王禮考十九中所記載「萬壽山清漪園」玉璽「青白玉方四寸交龍紐一寸五分」。

  印台四面刻有《萬壽山清漪園記》:「《萬壽山昆明湖記》作於辛未,記治水之由,與山之更名,及湖之始成也。萬壽山清漪園,成於辛巳,而今始作記者,以建置題額,間或緩待,而亦有所難於措辭也。夫既建園矣,既題額矣,何所難而措辭。以與我初言有所背,則不能不愧於心。有所言乃若誦,吾過,而終不能不言者,所謂君子之過。予雖不言,能免天下之言之乎?蓋湖之成,以治水;山之名,以臨湖。既具湖山之勝概,能無亭台之點綴?事有相因,文緣質起。而出內帑、給雇值、敦樸素、祛藻飾,一如圓明園舊制,無敢或逾焉。雖然,《圓明園後記》有雲,不肯舍此重費民力,建園囿矣。今之清漪園,非重建乎?非食言乎?以臨湖而易山名,以近山而創園囿。雖雲治水,誰其信之?然而暢春以奉東朝,圓明以恆蒞政,清漪、靜明一水可通,以為敕幾清暇,散志澄懷之所。蕭何所謂『無令後世有以加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及憶司馬光之言,則又爽然自失。園雖成,過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嘗度宵,猶初志也。或亦有以諒予矣。乾隆甲申春御製。」

  清漪園為頤和園之前身,建成於1761年。清代康熙朝至乾隆朝陸續在北京西郊一帶修建皇家行宮苑囿,合稱三山五園,包括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圓明園、暢春園。其中清漪園乃五座皇家園林中最後修建之園。

  雖在《圓明園後記》中,乾隆帝曾聲明從此不再修建新的御苑,同時也告誡後世子孫不要再耗費民力另建其他園林。可是待山水格局形成以後,乾隆帝又認為「既具湖山之勝概,能無亭台之點綴乎?」於是又開始修建金碧輝煌的建築。在清漪園中,從園林格局、建築風格,到景點設置、楹聯匾額無不體現了乾隆的統治思想。作為皇帝,出爾反爾難免招致天下人笑話。為彌補自己的食言,乾隆給自己立下一個規矩,決不在園中過夜。因此每次乾隆都是早上來中午走,以表明自己不會因留戀山水而廢棄政務。

  清代于敏中等編纂《日下舊聞考》卷八十四記載乾隆作有「昆明湖記、清漪園記」。刻有《萬壽山昆明湖記》的「萬壽山昆明湖」石碑仍矗立在頤和園萬壽山前山,但並無「萬壽山清漪園」石碑現存。此玉璽上所刻《萬壽山清漪園記》成為展現乾隆帝興修清漪園前因後果的珍貴資料,可與《日下舊聞考》相印證。此璽應該是英法聯軍劫掠西郊三山五園時流出。

  御用冠架 見於詩集

  清乾隆御用青白玉冠架,通高30.48厘米,首徑15.86厘米。冠架由冠頂、柱身、底座組成,柱身和底座材質為紫檀,冠頂為傘狀,以青白玉製成,柱身中部及底座亦嵌有青白玉。溫潤柔美的和田玉與古樸雅致的紫檀木完美結合、相得益彰。冠頂、柱身中部及底座所嵌青白玉均刻有浮雕如意雲龍紋,造型生動流暢,雕工精湛。傘頂中心飾以圓壽紋。底座呈鼓形,上下兩端邊沿均裝飾連珠紋。紫檀柱身與底座上刻戧金花卉及文字,柱身花卉圖案上的金粉大部分已脫落。

  柱身上下兩部分皆分別刻有乾隆御製詩句和對應的花卉圖。上部柱身一面刻剪紅紗花圖案,一面刻隸書御製詩「砌角牆邊趣最殊,盈盈常湛露華濡。香閨省識秋風到,預剪紅紗製五銖。」(《秋紗》)後落「御題」和鈐印「古香」、「太璞」。下部柱身一面刻蘭花圖案,一面刻戧金隸書御製詩「訝似左徒句改常,卻看閩嶠有奇芳。秋中每共荔支到,熨齒甘輸撲鼻香。」(《建蘭》)後落「御題」和鈐印「古香」、「太璞」。《秋紗》《建蘭》兩首御製詩皆為乾隆為錢維城《四季花卉冊》所題,見於《御製詩三集.卷九十》。

  底座四周間隔刻有篆書款「乾」「隆」「御」「用」四字、長春花和海棠花圖案以及相應的御製詩兩首「綠葉紅葩點染勻,竹欄石砌鎮鮮新。分明註出羲經旨,一氣乾元四季春。」(《長春》)和「細絲嫋嬝嬝罥風流,滿志芳華通體柔,便是無香何礙麗,昌州香卻到杭州。」(《垂絲海棠》),詩後均落有「御題」二字及鈐印「太璞」。《長春》《垂絲海棠》皆為乾隆為鄒一桂所繪花卉而題,分別見於《御製詩三集.卷七十三.題鄒一桂花卉冊》和《御製詩四集.卷十三.題鄒一桂花卉小冊》。

  乾隆帝一生喜好作詩,在位期間創作的詩輯為五部,分別為《御製詩初集》、《御製詩二集》,《御製詩三集》,《御製詩四集》,《御製詩五集》;皇子期間所作詩文輯為《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居太上皇期間詩作輯為《御製詩餘集》,均收於《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七.別集類》。乾隆御製詩保存至今的有四萬餘首,數量幾乎與《全唐詩》相當。

  乾隆御製詩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對今人研究清代的歷史和清代的帝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乾隆御製文物鑒賞詩的題材包括繪畫、青銅、玉器、陶瓷、漆器、古硯及各類藝術品,共計約3400餘首。此件玉冠架上所刻四首詩,皆為乾隆詠繪畫的文物鑒賞詩,繪畫主題均為花卉。柱身及底座上所刻花卉維妙維肖,與乾隆御製詩相互輝映。

  此玉冠架造型莊重大方,圖案嚴謹,雕工精湛,具有明顯的宮廷風格。冠傘、柱身及底座上的玉雕雲龍紋及圓壽紋線條流暢,造型生動,柱身與底座上所刻花卉圖案,簡潔形象。柱身及底座上刻有乾隆御製詩及鈐印,應屬清代乾隆朝宮廷御用之物。故宮博物院現藏一件青玉刻詩冠架,同此冠架相比,尺寸、材質、雕刻工藝、裝飾手法等各方面幾乎完全一致,可推斷二者應為一對或同批製作。

  套版畫譜 善本圖書

  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版畫收藏可謂世界上最完整的,跨越了七世紀晚期至二十一世紀長達一千三百年的整個版畫歷史。十七世紀中國發展起來一種多版彩印技術,每種顏色單獨製作一塊木板,由淺到深、由淡到濃地逐色套印,直到整幅作品完成。這樣完成的作品,線條細膩、顏色鮮活、色彩豐富,與原作幾無二樣。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這套《芥子園畫譜》版畫約三十幅,每幅尺寸基本都為長27厘米左右,寬32厘米左右,以原版木板印成,多色套印,紙質細膩,顏色鮮艷。

  《芥子園畫譜》,又名《芥子園畫傳》,初集約康熙十八年(1679年)成書,為中國繪畫技法圖譜。畫譜得名於清初著名戲曲家、文學家李漁在金陵(今南京)的別院「芥子園」,畫譜便是由李漁委託其婿沈因伯(字心友)會同畫家王氏三兄弟王蓍、王概、王臬編繪而成。初集五卷,分別為青在堂畫學淺說、樹譜、山石譜、人物屋宇譜、名家山水畫譜。康熙四十年(1701年),畫譜第二集「梅蘭竹菊」和第三集「花鳥草蟲」也相繼問世。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這些《芥子園畫譜》版畫,均出自畫譜第三集「花鳥草蟲」。

  本文選取其中七幅版畫,分別描繪了奇石鮮花(康乃馨、單層菊)、芙蓉蝴蝶、荇菜青蛙、蘆葦草蟲、芭蕉蜻蜓、玉簪蜜蜂以及雙色菊花。畫面線條工整,清晰流暢,着色精準,色彩漸變自然,如畫筆繪製一般,表現出高超的繪畫功底和雕版技藝。

  七幅版畫題款後的鈐印,包括「芥子園甥館藏」(朱文)、「雲將」(白文)、「李淑昭印」(朱文)和「端明」(白文)。其中,「雲將」為沈心友之父沈李龍(字雲將)之印,「李淑昭印」和「端明」均屬沈心友之妻李淑昭(字端明)。沈心友在《畫傳合集.例言》中說:「皆志以印記,用垂不朽。」他意識到《畫傳》必將成為傳世之作,用親屬之印便可使他們名垂後世。

  以上幾件大英館藏清代文物,雖不像商周青銅器、宋元瓷器一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佔據顯著位置,但也製作精巧,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值得廣大專家學者和文物愛好者共同研究學習、細細品味。

  (作者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文博館員)

  圖片出自大英博物館官網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