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賴聲川的偶然與時間

時間:2021-11-24 04:25:40來源:大公报

  圖:在賴聲川看來,原創劇本是戲劇前行的力量。

  疫情期間,著名導演賴聲川被隔離了三次,當他出現在烏鎮戲劇節開幕式的現場,台下觀眾紛紛交頭接耳,「賴導瘦了」。「可不是麼,我在隔離期間瘦了十多斤,也算是減肥成功了。」賴聲川用他慣常的溫柔語態談到,「人生總是短暫而無常的,而戲劇就是人生的縮影。我們排《曾經如是》是為了『療傷』,誰能想到剛剛在『上劇場』上演,次月就遭遇了疫情,被迫按下了暫停鍵。有點兒像預言的感覺。」\大公報記者 俞晝烏鎮報道

  藉烏鎮戲劇節重啟的契機,賴聲川在剛剛結束世界互聯網大會的國際會展中心搭起了一座蓮花池,將這個長達三百九十分鐘的閉幕大戲帶到了烏鎮。「在這個蓮花池裏,時間從你面前走過,偶然從你面前走過,而災難就在你的面前發生,這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感覺。」在賴聲川看來,觀眾走進劇場不是來逃避人生的,而是在戲劇裏直面真實的人生。「希望當演出結束、燈光亮起、他們走出劇場時,能得到某種提升。」

  4幕75場戲300多個角色

  上海「上劇場」入口的捲簾門上,有賴聲川寫的一段話:「劇場的絕對魅力,在於它的現場性。它的浪漫在於,它是生命短暫與無常的縮影。」「時間」一直是他鍾愛的元素,無論是時長八小時的《如夢之夢》,還是六個多小時的《曾經如是》,都被評價為「考驗觀眾耐受力的超長戲劇」。「我真不是故意這樣設計的,是題材、靈感讓它變成這麼龐大。並且,我認為我是可以控制它的,就毫無顧慮地寫下去了。」

  《曾經如是》有四幕七十五場戲,由三百多個角色組成。巨大的天幕之下,是所有人命運的縮影:無論是平凡如高山上的麵店女老闆雪蓮、歌手丈夫阿福,還是失去了密友和伴侶的彩雲、萊利、為藏獒着魔的大強、擁有特異功能的多吉、扎西以及他們的母親十方、時間和偶然,還有各種各樣的動物……

  劇中主要角色都來自同一個山村,他們經歷了地震的創傷,因種種原因分別來到紐約;他們相遇、抱團取暖,沒曾想又遭遇「九一一」恐襲,再次失去親人;最終他們決定攜手上路,尋找「淨土」。伴着結他的即興演奏,蓮花池的舞台上,他們繞圈疾行,或許在追趕,或許被追趕,只有「時間」和「偶然,一遍一遍地與他們逆行,凝視着所有人,像是一場生命的輪迴。」

  「我總覺得,作為創作者,時間是我們雕塑用的『黏土』。這個『黏土』是相對的,你這個戲讓人家覺得長的時候,三分鐘可以像三個小時。如果觀眾能夠融入,『黏土』就消失掉了。」

  賴聲川回憶道,他在創作《如夢之夢》的時候,最初那樣一個靈感降臨時,他寫了二十九頁的大綱,是「停不下來」的。「當時其他人對我唯一的限制是:只要晚上觀眾看完戲,還能搭乘公共交通回家就好。」

  新冠肺炎疫情給各行各業帶來衝擊,對需要群聚的密閉空間的劇場來說,衝擊尤其顯著。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喻榮軍就提到,疫情爆發、演出暫停的時候,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已經提前一年賣出了未來的演出票。原本他以為疫情只會持續兩、三個月,但沒想到,一直到五月,劇場才陸陸續續開始恢復開放。「起初,只能開放三成的座位,後來到了五成、七成、百分之百,每次疫情有反覆,又會調整到百分之七十五。」

  不過,對於災難與戲劇的關係,賴聲川有着更為獨到的看法。「向歷史深處追溯,疫情跟劇場一直都有密切的關係。被譽為『悲劇藝術典範』的《伊底帕斯王》就反映了古希臘瘟疫之後雅典的境況。而在古希臘,所有的劇場和醫療中心都是放在一起的,一個療愈身體,一個療愈心靈。」在賴聲川看來,劇場本身是具有療愈作用的。「只是在日漸商業化的過程中,這種作用似乎被淡忘了。」

  一場災難 一場療愈

  多年前,賴聲川和友人去了玉樹,希望為受災者的親屬和朋友做一齣可以療愈的戲劇,雖然這齣戲最終沒有上演,但在後來卻變成了另一部作品的雛形,這就是《曾經如是》的由來。「《曾經如是》從各個角度去講災難,第一幕是山裏的地震,第二幕是紐約的『九一一』,第三幕是尋找『淨土』途中的雪崩,第四幕是總結人類面對災害時的一些反思。」

  「戲劇最神聖的功能就是治療創傷、洗滌人性,給予人們更高的精神嚮往,以及對於複雜問題的答案。」賴聲川說,在《曾經如是》裏,劇中的角色之中有思想家、理想主義追尋者,也有過日子的普通人,他們帶着對生命探索的困惑,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災難,卻從未放棄探尋生命的意義。「劇場當然應該做好防疫工作,與此同時,生活也要move on(繼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