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們因此容易情緒不安,煩惱不寧。然而,不如意事的比重真的那麼多嗎?我們有沒有想過其實有更多歡喜事值得記掛?所謂「生活無小事」,只在於人們如何看待和珍惜。
戲劇藝術並不能解決問題,卻能喚醒心靈,叫人直面人生,然後再思索自身處境,另求改變方法。源自英國的獨腳戲《每一件美好的事》自二○一三年首演以來,在歐美及亞洲多個城市以不同語言公演,香港亦曾有英語版本演出。近期我觀看了該劇在香港上演的粵語版本,感受到劇場藝術的美感,亦更珍惜可貴的生命。
《每》劇講述主角的生命歷程。表演者從七歲開始學習撰寫「美好事情清單」,即是心中想到或想做到的各樣美事。表演者的成長過程都在陪伴患上抑鬱症的母親,並接觸不同人等而感受生命變化,例如其寵物患病時認識獸醫,從而了解生命終結(寵物死去)的傷痛。表演者成長後亦獲得愛情滋潤而與愛人結婚,但婚姻失敗以離異收場。直到表演者中年過後,其母親最終選擇自行結束生命而離世,令表演者反思與人溝通、對人傾訴和找人幫忙的重要性。
雖說表演過程出現不同角色,但《每》劇獨特之處在於是一齣獨腳戲,只有一位表演者在劇場演出。表演者以演員及主持人的狀態,即場邀請不同觀眾到舞台協助扮演相關角色,並且預先派發一些寫上內容的「美好事物」卡片給予觀眾,讓觀眾可以輔助讀出美好事物,一同完成整個演出。
《每》劇的主人翁可以是男生或女生。香港劇壇愛演獨腳戲的女演員林珍真選演該劇,以友善親切的態度,打破劇場第四面牆的隔閡,與觀眾一同經歷人生。全劇沒有任何翻譯劇味道,並適度加入本地元素,例如劇中提及電視劇《尋秦記》,配樂亦有普通話歌曲。打破地域界限,一同發掘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