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往往以為快樂是一種心情,是情緒波動高處的片刻,或是命運偶然賜予的好時光。但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每日的生活,就會發現,快樂不是被動的,它不是情緒的結果,而是面對情緒時所展現的能力。
現代心理學有一個比喻:情緒像是一座不停運作的過山車。我們不斷被帶上高處,隨後又被拋下低谷。喜悅、驕傲、滿足,總是在某些時候突然來臨,而焦慮、羞愧、悲傷與憤怒,也總是不請自來。若我們以為幸福就是停留在高處,那麼這趟旅程注定要叫人失望,因為車軌的設計從來不是(也不可能)讓人一直待在巔峰。人生的情緒,不會因為我們希望如此,就變成平穩而無波的線條。
但人類不是被動綁在座椅上的乘客。我們可以選擇如何理解這趟旅程,如何利用情緒的起伏為自己服務。心理學家回頭研究情緒時發現,情緒背後藏着三項重要的功能:告訴我們正在發生什麼、激發我們的行動,以及讓我們得到更多的資源。
首先,情緒是訊息的傳遞者。例如,喜悅提醒我們正在做一件值得做的事,感恩暗示我們身邊有人支持,期待告訴我們未來仍然有空間可以努力。相反,悲傷讓我們知道某些東西失去了,焦慮指出我們前方有需要準備的挑戰,而羞愧則讓我們看見自己的行為也許與理想不符。這些訊息不一定愉快,但它們使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知道什麼是需要調整、修補、守護或珍惜的,從而教我們如何變得快樂。能夠解讀這些訊息,就是能力。
情緒也是行動的動力。負面情緒未必舒服,但它們往往帶來眼前的清晰感。舉例,害怕的時候,人會開始思考怎樣保護自己。不滿的時候,人會開始尋找替代方案。
正向情緒則打開另一扇窗,當人感到快樂時,他不是思考一件事,而是感到許多可能同時湧現,像是被抽離了「只能這樣」的狹窄框架。快樂不是讓我們停下來,而是讓我們變得更有餘裕,去看見更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