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走進喀什古城時,我在一家飲品舖看到「泥做的喀什」這句話,兩天來所得的喀什印象霎時清晰起來。且不說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幾千年土裏刨食的歷史足夠孕育人與泥土之間的親近感。
古城外有一處稱為「高台民居」的生土建築群。以前,打鐵的、製陶的、織毯手工藝人聚居於此,在這高四十多米、長八百多米黃土高崖上,他們以泥作造屋的建材、製陶的原料,綿延生息,築就文明的基底。這些泥感十足的房屋大部分經過修繕,還其舊貌,少數保留着破敗的原狀,層疊錯落,高低起伏,勾出別致的天際線。行走其間,如穿歷史隧道進入古喀什人日常生活。
以書作喻,「高台民居」類似引言,喀什古城才是正文。古城歷史悠久,目前的街巷布局和民居建築成型於清代。城內巷道交錯,據說有數百條之多。民居方方正正,牆體飾以精美磚雕。這些房子大多開了民宿或店舖,聚成「汗巴扎」「藥茶巴扎」「土陶巴扎」等。城裏最著名的要數「爺爺的爺爺的爸爸的饢」,舖子開在拐角,舖面不大,麥香四溢,大饢筋道,小饢酥脆,風味純正。拗口的店名告訴人們,歲月流轉,但古城主人依然是世居於此的喀什人。
就着微辛的維族藥茶,我嘗了四種不同口味的饢;又喝了瓷缸子燉羊湯,吸了現榨石榴汁,擼了烤「羊娃子」肉。此時,已過夜間十一點,古城裏各色燈光逐漸暗淡,房屋露出泥木土色,操着天南海北口音的遊人緩緩散盡,街邊長櫈的坐客換成了三三兩兩的維族大娘,低聲說着維語,不時抬頭向走出古城的路人微笑致意。
泥做的喀什,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和商貿基地,古稱「疏勒」,《漢書》列為「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幾千年時光淘洗,多樣文化在此交融積成文明之泥,滋養生靈,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