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普通讀者/不求救的浪漫?(上)\米 哈

時間:2025-10-20 05:02:14來源:大公报

  我一直覺得,「漫畫」這個詞在中文語境裏有太多偏見,它被貼上「小孩看的」「簡單」「消遣」的標籤,彷彿它只是供人暫忘現實的工具。可是,普普藝術大師羅伊.李奇登斯坦卻偏偏選擇了「漫畫」這流行文化的樣式來探討現代人的複雜情感生活,他發現,漫畫能以最淺白的語彙說最深刻的事,也能以最乾淨的圖像揭開最渾濁的人心。

  李奇登斯坦曾說:「我有興趣描繪瀰漫於社會中的一種反敏感性。」他所謂的「反敏感」,不是指拒絕情感,而是人們不敏感於自我感覺的鈍感。他以作品提問:我們的感覺,何時開始被複製、被印刷、被設計成一種可流通的格式?當然,李奇登斯坦不是畫漫畫,而是以漫畫作為素材,並在一九六一年前後形成一種普普藝術的語言。他的重點不在「抄寫」而在「重組」,他會裁切格子、放大一抹表情、刪去背景人物,縮減文字,把語句變成圖像的一部分,讓字泡成為構圖節點而非旁白。

  這些手法,可見於《溺水女孩》(一九六三):原圖裏那位抓着翻覆小艇的男友被他整個剪走,畫面只剩女子與浪,而原本「抽筋」的情節也被刪除,留下「我才不在乎!我寧願沉下去──也不會向布萊德求救!」這一句有張力的宣言。情節被壓縮,情緒被放大,觀者被推到與畫中女子一樣的邊緣:不知道先前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接下來會怎樣,只能被迫在這一格子裏,與她一同懸置。

  有些人只看到《溺水女孩》的「膚淺」。淚、浪、拒絕求救的傲氣,像肥皂劇。但,李奇登斯坦真正挪用的是一整套「製造情緒的工業」,他把「感覺如何被量產」這件事端上枱面,讓我們看到社會如何用可辨識的符碼教我們哭、教我們愛、也教我們瀟灑轉身。更微妙的是,他以繪畫史的傳統來翻轉流行文化。在畫中,那波浪的意象被他推向裝飾性的曲線,更向北齋《神奈川沖浪裏》借形,讓漫畫的「俗」與版畫的「雅」在畫面裏碰面。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