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年美國發生「911」恐怖襲擊後,聯邦政府撥款一億三千萬美元來應對預計爆發的大規模心理危機。新冠疫情期間,專家們同樣憂心民眾自殺傾向會顯著上升。結果以上情境都沒發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George Bonanno對坊間心理創傷診斷的「氾濫」不以為然。在專著《創傷的終結》(The End of Trauma)中,他指出人不像心理諮詢師認為的那麼脆弱。
根據Bonanno三十多年的研究,面臨親友去世、個人傷殘等重大人生挫折時,至少有四種不同處理方式。極少數人(低於百分之十)百般努力依舊走不出悲劇陰影,這是「長期悲傷型」。有人起初感到情緒低落,但經過幾個月或一年後逐漸回歸正常,他們屬於「平常恢復型」。第三類人是「延遲反應型」,經歷劇變後從反應較小逐漸反應增大,但也不是情緒突然惡化。第四種,也是最普遍的類型,是「堅韌反彈型」。大部分人經歷挫折後經過兩周左右就能完全恢復,繼續正常生活。
Bonanno的這個發現曾受到同行質疑。他承認有的人會因重大挫折一蹶不振,但過分誇大悲劇對人的控制其實不利於培養堅強品格。他認為,對挫折的反應不是深藏體內、受到刺激就會發作的「定時炸彈」,學校因擔心教學內容會引發學生隱藏的創傷而發布所謂的「觸發警示」(trigger warning)適得其反,只會增加孩子的焦慮。我們該承認處理劇變因人而異,不必照搬「悲傷四步驟」(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接受)來判斷他人行為。
這一點他說得有理:發掘增強韌性的方式,培養勇氣、耐心,加強人際紐帶,是幫我們渡過難關更有效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