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古聞港食/糯米煮砂團\蕭欣浩

時間:2025-09-29 05:02:35來源:大公报

  新學期,到中學推廣飲食文化,以「皇帝的餐桌:從故宮國寶看中國飲食文化」為題,講中華飲食文化與北京故宮典藏,學生認識清代乾隆皇帝愛喝的「三清茶」,品嘗古茶,愉快學習,晚上到會展附近吃中菜,當作活動的慶祝。

  席間好菜不少,「鴛鴦鴿肉糯米飯」,糯米釀鴿,肉多汁,飯味豐,配酥炸糯米圈,油不沾手,飯不黏口,一絕。清代食譜也見糯米,如《遵生八箋》有「裹蒸方」一條,以糯米作甜食,文說:「糯米蒸軟熟,和糖拌勻,用箬葉裹作小角兒再蒸。」糯米用葉,包法像糉。糯米混糖,像八寶飯,似是兩者的混合。

  《遵生八箋》另有甜食見「煮砂團方」一條,「砂糖入赤豆,或綠豆,煮成一團。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團蒸,或滾湯內煮亦可。」甜紅豆泥或綠豆泥作餡,外面用生糯米粉包裹,蒸熟的即現代的茶粿,煮熟就是湯圓。

  清代《隨息居飲食譜》記用糯米作「守山糧」:「用堅實蘆菔洗淨蒸熟,俟半乾搗爛。再以糯米舂白,浸透蒸飯,搗如糊。二物等分合杵勻,泥竹壁上待其自乾。愈久愈堅,不蛀不爛。如遇兵荒,鑿下掌大一塊,可煮成稀粥一大鍋,食之耐飢。或做成土坯式砌牆亦可。」「蘆菔」就是蘿蔔,蒸熟待半乾再搗爛。糯米去殼蒸熟,搗成濃稠糊狀。蘿蔔泥與糯米糊混和,像現代水泥抹在竹製支架上,乾後不動。饑荒時,將混合物鑿出來,煮粥食用,是古時民間儲糧的智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