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普通讀者/在廚房裏創作(下)\米 哈

時間:2025-09-01 05:02:25來源:大公报

  上回提到,赫希創作了一幅長名的拼貼作品《用廚房的刀子切開德國最後的魏瑪啤酒肚文化時代》,以表示女性藝術家的自覺。

  在作品裏,赫希拼貼了藝術家凱綢.柯勒惠支(Käthe Kollwitz)的頭像,象徵女性終於成為普魯士藝術學院的第一位女教授。這些細節,指涉了一種家務事與大時代的聯繫。

  赫希本身曾在烏爾斯坦出版社的手工藝部門設計編織、刺繡的圖樣,於是她把這些「女性化」的素材納入拼貼,把手工與藝術、私人與公共、家務與文化,全部攪拌在一起。這就像在廚房裏隨手做菜,用的食材可能平凡,但端上桌的卻是新的組合、新的味道。

  在當時的柏林達達藝術圈,赫希幾乎是唯一的女性。她的存在既顯眼,又在邊緣。有時,男性同儕會視她為局外人,甚至想要排除她的作品展出。但,赫希沒有退縮,她把性別的不公與社會的混亂,轉化為影像的拼貼。她的作品不是精緻的工藝,而是一種有力的反抗,反抗社會的虛偽,反抗藝術的嚴肅。

  有人或許會覺得,廚房的事太小,拼貼的紙屑太瑣碎,怎能與「偉大的藝術」相提並論呢?這正是赫希的質疑:藝術不需要遠在博物館裏,它可以從報紙的邊角開始,它不必是永恆的大理石雕像,也可以是貼在桌面上的碎紙拼圖。

  赫希選擇以廚房作為她作品的發生場景,實在最恰當不過了。在廚房裏,切開日子的平凡,從切割到重組,弄出一點不平凡的滋味。買一個鍋子,不只是為了煮飯,而是為了在生活裏找到一點儀式感。切一個洋葱,不只是為了炒菜,而是為了感受當下的節奏聲。在此,我們自然聯想到赫希給我們的啟示:以小見大,以觀念改變現實。

  廚房無小事,生活無小事。不要看輕所謂日常、瑣碎的家庭事,這些動作,也許簡單,也許瑣碎,卻在支撐生活,滋養情感。它們,更是靈感、批判、新方向的起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