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戲劇學院今年招錄了一位機器人博士生。這位名叫「學霸01」的幸運兒就讀於戲劇與影視專業,是全國首位以「博士」身份入學的具身智能機器人。
這些年,機器人行進於兩個相交織的維度。一方面,它們在外觀上越來越像「兩足無毛」意義上的人,且擁有符合其「人設」的姿容。「學霸01」是個面白無鬚的男子,短髮,瘦削,戴眼鏡,妥妥的青年學子一名。另一方面,它們越來越以「同行」「同伴」而非「工具」的姿態進入普通人的生活場景。比如「學霸01」,它肩負的真正使命其實還是完成機器人作為「工具」的功能改善,卻以「學生」或「同學」的身份面對老師或同學。這意味着這個「工具」的完善不是在它的實驗室或生產線上完成的,而是像人類完善自己一樣在生活場景中實現的,或者說,人類生活本身成了機器人的生產線。兩個維度互相支撐,越像具體的「人」,就越能像人一樣「生活」,反過來,越在真實生活場景中活動,就會越像那個場景中的「人」。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生活場景這碗「米」,又會養出什麼樣的「機器人」呢?現在或許誰也沒有答案。其實,在機器人的問題上,我們一直糾結於一個難題:既希望它像人,又害怕它像人。大多數以機器人為題材的科幻文學或影視,都觸及了這個難題,並由此創作出感動人、啟發人的故事或場景。
不過,文藝中的好故事一旦成為真現實,往往引發嚴峻的思考。就「學霸01」而言,作為一次實驗,他或許不會對他的博士「同學」的就業等構成威脅,但如果以後還有「學霸02」以至於「學霸N」湧入博士學業就業或學術競爭的賽道,卻可能颳起更猛烈的「卷」風。為機器人加入的新賽道制定新賽則,正成為十分迫切的問題。